当前位置:

学思践悟上海行|武深树:透过公厕看民生

来源:红网 作者:武深树 编辑:邬庆霞 2018-06-20 22:03:07
时刻新闻
—分享—

  [编者按]

  上海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是我国的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其聚集产业发展、推进创新创业、改善营商环境、提升城市管理、传承红色文化、创新社会治理等方面有着一系列的先进做法和成功经验,值得学习借鉴。2018年6月10日至15日,湖南省委党校组织第54期中青班学员到上海进行异地学习。一周时间,大家近距离、全方位感受上海,开阔了眼界,学到了经验,收获良多,启发很大。第5党小组学员、省畜牧水产局办公室主任武深树以日记随笔的形式记录下了一周时间的所学所思所见所悟,辑为《学思践悟上海行》,今天为第二篇。

  2018年6月11日,星期一,晴

  电话亭和邮筒是历史记忆,也是时代风景

  清晨散步,从住地三湘大厦走到虹桥公园。一路走,一路看风景,红色的电话亭、绿色的邮政信筒,格外引人注目。1.7公里的路程,共有6个电话亭、2个邮政信筒,电话亭有两个单亭的、两个双亭并列的、还有一个敞开式的。这在一般城市早已退出历史舞台、成为历史记忆,在这里,却成了文化上海、文明上海的一道亮丽风景,一道城市印记。

  怀着极大的好奇心,每路过一个电话亭,我都要走进去摸一摸键盘,听一听听筒。从话亭外间到里面话机,擦得干干净净,听筒下面贴着一张纸条,“消毒时间2018年6月10日,请放心使用”。拿起听筒,里面传来“嘟嘟”声音,均能正常使用。一些话亭的外面还标有醒目的“WiFi”标识。同在街道散步的市民说,随着移动通信业务的普及,使用公共电话亭的人越来越少,一些电话亭已改造具有WiFi功能,市民在此可免费接入WiFi网络。

  看到我很好奇,一位热心市民走过来,跟我聊起上海电话亭的难忘记忆和崭新功能。“在移动电话还没有普及的年代,电话亭是对外联系的工具,口袋里可以没有银行卡,但不能没有IC卡”。据介绍,上海市在保留公用电话亭原有外形和通话功能的基础上,一些地方还加入了阅读元素和智能触摸屏,传统电话亭成了“悦读亭”;一些地方加装电子显示屏,发布交通信息和周边动态,提供信息查询、水电费缴纳、手机充值等服务,传统电话亭成了“便民公共信息服务亭”。

  走近邮政信筒,细心的我发现筒身上贴着一张附有二维码标识的宣传牌,上面写着:“同城快寄,邮筒来帮您。信件开筒时间:每天一次,16:50”,右边还有“投件使用方法”。据了解,自2014年起,上海市对全市近3000个邮筒全部配上了一一对应的二维码标示牌,市民只要拿手机扫一下邮筒上的二维码,就可以轻松寄快件,当天收件,隔日送达。我拿出手机,打开微信,对着二维码扫了扫,“上海邮政快寄”的微信公众号立即安装到手机,其公众号的内容包括“快寄服务、快寄生活、我”三个方面,真是“微信扫一扫,快递手中有”。可以看出,上海市在邮政信筒的传统平信业务急剧萎缩的情况下,利用先进互联网和二维码技术,成功实现了邮筒服务的升级换代。

  透过上海市这些升级换代的电话亭和邮政信筒,我不禁感叹上海市的创意精神和城市匠心。一些带有深厚群众感情和历史烙印的城市标志,不仅是一个时代的记忆,还是一个城市的内涵。虽然时代发展了,它们的某些功能丧失了,是要简单移除,还是用现代技术、现代手段改造利用,上海的做法无疑给出了最好答案。

  透过公厕看民生

  行走在上海街头,除了电话亭和邮筒,另一个非常特别的路牌标识总能引起我的注意,那就是公共厕所标识牌。一般区域的道路,不出500米准能看到公厕标识牌。今早散步,在去虹桥公园不到两公里的路上,就有5个公厕,有路边独栋的、有遮掩在树丛的,还有移动式的。看着这些公厕标识牌,我想起了习近平总书记那句振聋发聩、关切民生的话语:“厕所问题不是小事情,是城乡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上海市把公厕建设这件民生大事实实在在落到了实处。

  上世纪80年代,上海市区对新建、改建公厕装置了自来水龙头,供如厕者便后洗手。上世纪90年代,上海市《城市公共厕所规划和设计标准》颁布施行,大规模改造沿街厕所,为方便腿、脚有疾者和盲人如厕,从厕门到蹲位专设了供轮椅车进出的无障碍通道和供盲人如厕使用的引导扶手。到2000年,全市公共厕所突破2000座,厕所内部大多从过去单一的沟槽式改造为使用坐便器。2010年起,上海所有公厕全部实现免费开放。目前,全市环卫公厕超过5000座,服务半径300米,“上海公厕指南”APP向市民提供全市公厕信息。市民不仅可以看路牌就近如厕,还可以根据GPS指引路线就近如厕。在虹口区巴林路60弄的一处公共厕所,我们看到公共厕所外立面采用钢架做支撑,成品绿化系统挂于钢架上,使整个公共厕所建筑被绿荫包裹,美化了公共厕所环境。同时增加了钢结构雨棚,平整入口场地,增设母婴护理功能、残疾人卫生间,消除了安全隐患。

  厕所问题看似小事,实是大事,是关切民生的大事。行在上海大街小巷,看着一块块公厕标识牌,想着上海公厕的发展变迁,我由此想到,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从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出发,认真做好事关群众利益的每一件小事、实事,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感受田子坊

  去年我到南县挂职,县里正在打造创意园区罗文花海国际涂鸦艺术村。负责该园区建设的同志多次跟我说起田子坊的文化创意,我一直想有机会来参观学习。

  这次上海异地学习,恰好安排了在田子坊的文化创意现场教学,也算了却一桩心愿。田子坊位于泰康路210弄,是打浦桥地区的一条老街、小街,原先是街道小厂废弃的仓库和一些历史久远的老旧民房。1998年,著名画家陈逸飞在这里租下一处旧厂房作为工作室。随后,尔冬强、王劼音、王家俊等艺术家和一些工艺品商店先后入驻泰康路。画家黄永玉以中国古时最老画家“田子方”的谐音为这里题名“田子坊”,喻意艺术人士集聚地。曾经的街道小厂、巷子废弃的仓库,石库门里的平常人家,抹上了“苏荷”(SOHO)的色彩,吹起了艺术之风,成为具有鲜明文化特色的艺术街道。

  下午,我们乘大巴到徐家汇路的日月光中心,穿过一条胡同,经1号门进入田子坊。房子一间紧挨一间,外墙布满沧桑,地面铺装青石,弄堂悬挂绿色植物、四时花卉。花红叶绿、游人如织的巷子,幽深繁华而不奢华。文艺工作室是田子坊的名片,来自世界23个国家和地区的老外及华人,在田子坊开了200多家艺术工作室及时尚小店。进入弄堂大约100米,便是陈逸飞曾经工作过的旧址。工作室大门简陋,仍是原来的仓库大门。进入大厅,右角摆放着陈逸飞生前创作的雕塑处女作“东方少女”。那是一位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少女”,身着旗袍,右手执扇,左手提着鸟笼,额头微微上扬,身影婀娜多姿,东方女性的活力与优雅、中国旗袍的柔美与温婉、东方艺术的神韵,在这座雕塑上得到了充分体现。大厅正中摆放的是长长的古木家具,靠墙放置着一些说不上年代的老式家具,简易的白色墙壁上悬挂着大师的一些作品和照片。一处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废旧厂区、老旧民居,因为这位著名艺人,成为了上海的知名景点、文艺名片。100余平方米的地方,我们看了二十多分钟,带队老师几次催促,大家才肯离开。我赶紧在门口拍上一张照片,以作纪念。

  漫步田子坊,既能享受到艺术的熏陶,还可以在此地来一次怀旧之旅。弄堂里到处弥漫着老上海的气息,上海化妆品、上海怀表、上海旗袍、上海老酸奶……曾经风靡上海滩乃至全国的时尚精品,在这里时光倒流,仍是“时尚精品”,也难怪田子坊是上海最有韵味的弄堂。怀旧中的田子坊也不乏现代气息,几间酒吧,几张高桌椅、几条长板凳,几个小酒杯,让你流连忘返。

  斑驳的墙砖、陡峭的楼梯、划满痕迹的木门,让田子坊独具空间特质、文化特质。田子坊的成功,是历史印记的成功,是文化创意的成功,是文化传承的成功。成功需要历史,只有历史才能共鸣;成功需要创意,只有创意才能创新;成功需要文化,只有文化才能永远。

  文/武深树

来源:红网

作者:武深树

编辑:邬庆霞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2018/06/20/4658693.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