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品读】汨水汤汤 粽叶飘香

来源:红网 作者:刘懿波 编辑:张兴诚 2018-06-17 22:12:51
时刻新闻
—分享—

今日关键词:端午节

  在我儿时的记忆里,于端午的知晓,是来自家喻户晓的中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白蛇传》。

  初小毕业的母亲虽称不上文青,却也略蘸文墨。自小就给我们讲断桥之上千年白蛇与许仙的故事。

  那时起,我就记住那把油纸伞里的凄美爱情,痛恨法海之余,也知道端午节要喝雄黄酒,雄黄是蛇虫的克星。

  随着年龄的增长,才慢慢读懂了传统的端午节和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渊源。

  春秋之前端午节是祛病防疫的节日,为农历五月初五。古人认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时五毒尽出,因此端午风俗多为驱邪避毒。如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用艾叶洗澡驱蚊、喝雄黄酒吃咸鸭蛋等等。

  直至公元前二七八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楚襄王逃陈。极度苦闷且完全绝望的屈原吟诵完《离骚》的最后一章,于汨罗江边纵身一跃,怀沙自沉。

  诗人冠绝千古的壮举,惊世骇俗。从此,赋予了这个传统节日美政忧民的丰富内涵和至高无上的爱国殊荣。

  端午佳节不事庆祝,只为缅怀。

  为纪念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屈原。

  自他投江以后,人们怕他的尸体为鱼龙所食,每逢五月初五均用竹筒贮米投水祭之。

  至汉朝建武年间,传所投之物被蛟龙所窃,于是用练树叶包粽子并以五色丝带缚绑,是为蛟龙所惮惧。并划龙船赶走蛟龙,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沿袭至今。

  宋代杨无咎在齐天乐端午中写道:“疏疏数点黄梅雨。殊方又逢重午。角黍包金,菖蒲泛玉,风物依然荆楚。衫裁艾虎。更钗袅朱符,臂缠红缕。扑粉香绵,唤风绫扇小窗午。”

温情满满的包粽子比赛。

  可见端午佳节习俗颇多,因地而异。诸如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喝雄黄酒等,但最为雷同的应该是包粽子。

  粽子古时候被称为“角黍”,它是以苇叶、竹叶等包裹糯米,以线绳捆扎成锥形或枕头形,蒸煮而食。

  洞庭湖区包粽子的主要材料是芦叶,而非苇叶。前者宽大,后者狭长,故弃后者不用。书中说是苇叶,应是芦苇不分之误传。

  记得小时候,端午前几天,奶奶就会叫在洞庭湖中工作的父亲提前送回芦叶,煮熟后用清水浸泡,以去其中苦涩之味。

  而后将两至三片芦叶卷成圆锥状,把洗净浸泡好的糯米放入其中,再用筷子扎紧后,以细麻线裹之。裹好一个后,麻线不能剪断,要连续裹几个,形成一串,便于拿提。

  各地粽子种类繁多、丰富多彩,概以粽内所裹之物区分。诸如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

  食用最多的应该还是枣粽,寓意“早中”状元,古时学子进京赶考,入场之前必食枣粽。此俗至今仍有沿袭,每逢高考,有些家长还会煮上几个枣粽给自家的孩子,预祝考出好成绩。

端午节龙舟比赛。图片/陈敏捷

  至端午节前夜,上锅蒸煮,而后置于凉水之中以备应节食用。

  在我家乡,端午节走亲访友,除猪肉、麻花等物之外,粽子更是必不可少的馈赠礼品。

  从端午节的起源来看,并非为屈原所设,但自魏晋南北朝以来,屈原却逐渐成为中华大地端午祭祀活动的主角。

  作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竟然成为纪念一位诗人的节日,这种文化现象在世界文化领域是极为罕见的!

  尽管屈原的时代已逝去2000多年,我们抛开他在文学领域的伟大成就不言,单就其政治思想和远大的抱负对当今社会仍有着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坚韧意志和求知精神;举贤授能的美政思想;造为宪令的改革理念;坚贞不渝的爱国情怀等,都是我们当今我们这个民族不可多得的宝贵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滋养了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和一批又一批民族精英和文化勇士,创造了辉煌卓著的历史和文化。

  端午佳节,汨水汤汤、粽叶飘香。我们缅怀之际,更应传承和发展。

  文/刘懿波

来源:红网

作者:刘懿波

编辑:张兴诚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2018/06/17/4657301.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