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社会主义“有点潮”》:理论宣传的湘派实践

来源:红网 作者:邓海建 编辑:邬庆霞 2018-06-12 12:23:16
时刻新闻
—分享—

  把有意义的事情做得有意思,把有价值的事情做得有颜值——这大概是湖南在理论宣传创新上的重要特色。

  “乌托邦是座什么岛?”“《共产党宣言》是本什么书?”“‘阿芙乐尔’号为什么会开炮?”……这些高冷的理论话题,在党的十九大召开前夕随着《社会主义“有点潮”》的热播而流行起来。这档由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人民网、湖南教育电视台策划推出的电视理论节目,先后经中央和省两级媒体播出后,在广大观众特别是青年大学生中产生了强烈反响,也受到了中央和省委领导的高度关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求是》等二十多家主流媒体纷纷热评。

  有人说,这是一部现象级的理论片,一次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故事的生动实践。2017年《社会主义“有点潮”》的走红,包括2018年通俗理论对话节目《马克思是对的》引发热议,离不开两个基本背景。一是全党理论创新如火如荼。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全党建设和发展了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二是重大时间节点聚焦重大政治主题。它们顺势而为、创意而动,在卓越胆识和使命担当之下,很好顺应了宣传形势和党的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

  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浩荡舞台,丰富并发展了光照千秋的马克思主义。

  从节目成为现象、从理论成为话题,毋庸讳言的是,《社会主义“有点潮”》是近年来政论节目融合创新的一个成功样板。这种湘派特色浓郁的理论宣传创新,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讲理论旗帜鲜明。既宣传思想,又答疑解惑。紧紧抓住“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到底好不好”“社会主义源自何处又走向何方”以及“南湖的红船为什么破浪前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在哪”“中国梦是个什么梦”等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重大主题和热点问题,谈成就、说不足,坦诚对话,走心交流,从而真正让大家增强“四个自信”。

  二是用技术“融”会贯通。互联网+时代,观众喜欢什么、排斥什么,既需要同情心的研究,更需要舆情技术的研判。从大数据的层面分析受众心里,才能真正把理论节目办成喜闻乐见的好节目。《社会主义“有点潮”》之所以能引发平台热播、媒体热评、网友热议,成为理论节目的爆款产品和现象级节目,靠的不是明星大腕、网络大V,而是通过样态创新,让理论大餐合胃口、让理论调门入耳朵。在“互联网+理论”“视频+理论”“数据+理论”“平台+理论”之上,融合传播、聚力传播。

  三是以语言入脑入心。一个共识无比清晰:推动党的思想理论“落地生根”,关键在于构建话语体系、创新宣传话语。语言不好,曲高和寡;语言给力,山呼海应。老中青的嘉宾搭配,脱口秀的节目形式,平民化的语言表达,《社会主义“有点潮”》展现的极具亲和力的语感语态,和以往理论专题片“你听我说”的刻板形象迥然有别。这种贴近新时代、贴近大中国的话语表达,让节目彰显了思想活力和传播效力,最终让观众真信、真学、真懂、真用马克思主义。

  真理自带光芒,理论别有洞天。理论宣传的湘派实践,是湖南创新思维的缩影,更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地生根的现实路径。久久为功,善作善成,理论宣传创新工作大可作为。

  文/邓海建

来源:红网

作者:邓海建

编辑:邬庆霞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2018/06/12/4652833.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