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易新农:从易华的典型个体略叙湖南人精神

来源:湖南省文史研究馆 作者:易新农 编辑:邬庆霞 2018-06-06 09:53:08
时刻新闻
—分享—

  读《文史拾遗》郭辉东、李跃龙、陈先枢、陈书良等专家学者论湖南人精神的大文,深受启迪。国学大师钱穆在论及中国文化时说:“各地文化精神之不同,穷其根源,最先还是由于自然环境之分别,而影响其生活方式,再由生活方式影响到文化精神。”[1]威武不屈,敢于斗争,硬是“霸得蛮”,这就是湖南人精神。这里记述一个六百多年前深具湖南人精神的典型个体易华,试以此考证全叙诸先生的宏论。

  易华(1294-1377年),字闻远,湘乡堂甲湾(今湘乡潭市镇谭台村箭楼湾)人。易华祖父易炎正,字致中,炎正公“行谊敦笃,与元儒吴澄,讲求程朱义理之学,有《涟溪集》,人比之周茂叔,称涟溪先生,登延祐进士”。[2]易炎正曾任宁乡县丞,晚年定居湘乡,成为湘乡易氏先祖。易华笃守家学,饱读经学,曾捐资刻印《类编标注文公先生经济文衡》,今湘乡易华后人仍藏有易华所刻版该书之十五卷,是为明版古籍,弥足珍贵。易华不仅饱读经学,武学造诣亦深,书剑技击,无所不能。

  元末,宫廷内斗不断。公元1308年至1333年,短短25年换了8个皇帝,各帝横征暴敛,朝政吏治腐败,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天下大乱,农民起义洪流滚滚。元至正十一年(1351)北方爆发韩山童、刘福通的红巾军起义,南方则有徐寿辉起义,紧接着郭子兴起义于豫,李二、彭大等起义于徐州,方国珍起义于上海。数年间形成“四海纷争,八方骚乱,群雄逐鹿,天下纷扰”的局面。此时朱元璋投奔郭子兴义军,成为郭子兴手下一员大将。易华亦高举义旗,与红巾军互通声气。史籍载“易华集少壮踞黄牛峰十余年”[3]。又有文称易华“负一邑重望,首建清野之策,令民结寨自固。湘乡百里之邑,据有四十八寨。所居堂甲湾,筑箭楼,远瞰烽烟,协助守御。邻邑七县之民,依以自壮,声势甚大”[4]。自古以来,湖北、湖南的山寨,平时寨民下地种粮耕作,是为民寨。乱世则筑箭楼,结寨自固,练兵护境,是为兵寨。易华义军以湘潭乌石寨和双峰黄牛峰为主要据点,依险据守,保境安民。湘乡全境响应,发展到衡阳、永丰、长沙、醴陵七州县四十八寨,悉听易华号令。易华率义军保卫乡里,并出兵与官军作战,诛杀大贪州官王文彪。又四处颁发告示:如有为富不仁,横行乡里,欺贫虐寡者,严惩不贷。清末举人王礼培撰文称:易华“豪迈任侠,多结海内豪俊之士,隐观天下之变,然守其家学,修明礼法,人莫能窥其所至。家积殷富,扶危济困,使鳏寡孤独皆有所养,遐迩闻名,从之如归”[5]

  易华身材魁梧,急公好义,曾赴峨眉山拜名师学道,技艺超群。湘乡易氏后人传说:太公(指易华)每餐食米一袜袋,肉二斤。请注意,此处所说之袜袋,非今日之人所穿之袜,而是古人所着之布袜。此种袜用粗布制成,是一种穿至膝盖下的长筒袜,就像今日人所穿之长筒靴。因此,一袜袋米至少有五斤。易华所吃之肉亦与常人不同,是半肥瘦肉,每斤切成四块,用水煮熟,加盐即可以嚼食,可见其食量惊人。他到七十岁时,仍能据鞍驰驱,指挥作战,是盖世英雄人物。

  至正十二年(1352)徐寿辉在蕲州自称天完帝,陈友谅举兵附之,攻陷湖南诸郡邑。陈友谅势力不断壮大,与雄踞金陵的朱元璋对抗。至正二十年(1360)陈友谅杀徐寿辉,在江州自立为汉王。陈友谅与朱元璋之战迫在眉睫。

  陈友谅大军进攻金陵,令湖南输军粮十万八千石。百姓已是民不聊生,无力支付。易华倾其财产供足此数。陈友谅败退江西,以图再举,又令湘乡如前数纳其军粮。“不如数者,无少长,皆屠杀。”易华又以一己之力付足半数,感动乡民凑足余数,得免浩劫。

  至正二十三年(1363)陈友谅与朱元璋大战于鄱阳湖。陈友谅兵败身亡。其子陈理据守武昌,朱元璋督师围攻,陈理乞降。朱元璋去掉了一个争天下的大敌。次年,朱元璋自立为吴王。易华审时度势,纠合湖广拥兵据地者归顺朱元璋。朱元璋授易华湖广参政之职。

  至正二十五年(1365),朱元璋大举北进。令陈友谅部降将阳从政往湖广搜刮田赋,规粮为饷。朱元璋得阳从政报告,又得陈友谅粮册,得知湘乡两次向陈部输粮十万八千石,遂以此数作为湘乡秋粮定额,并按数征银两,强令永远照纳。须知,这不是战时征粮,而是每年所征田赋。这样,湘乡州田赋较宋元时的三万八千石增加了六万余石。这就是历史上四百年“堕粮”案的缘起。朱元璋北进,军用日繁,苛征无度,“民愈困而追索愈迫,财益尽而取派日繁”。真是“一人愠怒,万家忧戚”。

  易华体察民情,义愤填膺,与阳从政据理力争:“频年盗寇横行,此类苛征,不止友谅,求免死须臾耳!今吴王伐罪吊民,不以此时解倒悬,收四海之人心,反贻黔黎子孙之忧,王者不为也!”[6]此时,朱元璋大势已定,天下在握,严拒易华劝谏,强令执行。阳从政声言:“不从且屠,毋多言。”易华抗言:“不为民请命,默不一言,是卖众求荣,华不忍为。吾意不可不明,民意不可不从,死则死耳!”朱元璋调遣大军镇压,易华率七子到各州联络,召集四十八寨寨主歃血誓师。时易华已七十高龄,仍骑马执干,指挥作战,部下义兵悉归心听命,拼死抵抗朱元璋大军讨伐。后为免殃及无辜,易华设计声言在驻地乌石寨投水自杀,并令义兵撤散,空寨以待。朱元璋部追至乌石寨,见寨里无兵,盔甲兵刃狼藉满地,以为易华部下已溃散,遂收兵回营。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闻说易华未死,又兴兵前来剿杀,搜湘乡,毁所居,株连甚众。易华潜身在上麓寨险峰上,朱元璋大军围山搜剿,易华下令义兵纵火烧山,伪装自焚,自己则在烧山之前撤出,趁敌不备,混入敌营,刺杀监军名王及奸贼阳从政。之后,潜身避往江西袁州,冒姓何。

  湘乡经多年战乱,复因“堕粮”重压,百姓饥荒严重,时谷种一升值银一两,百姓只得采蕨根为食,饿死人无数,不少人逃亡他乡。因人丁稀少,田园荒芜,朱明王朝下诏移江西居民往充实之。易华始率七子返回湘乡,复姓易,大坪易氏由是壮大。然事秘,当时莫有知之者。

  明洪武十年(1377)易华逝世,享年84岁,葬于湘乡县二十九都羊楼冲钟鼓石。当地人传说,每当风雨阴晦之时,山谷间即有金鼓之声鸣应,似乎英魂不灭。清贡生萧长仁在《重修云盘山易参政太公庙记》中,称“公之豪侠盖七泽,勇略冠三湘”,并记述其祖父云山先生在吴三桂叛乱时,曾集义众为一方固守,“忽夜至三鼓,嚣尘四起,恍军马之奔腾,众惊为寇至,咸起御之。四顾寂然,绝无影响,始怪而终安焉:乃知公在天之灵,虽逾三百余年,其默佑保障者,尚凛凛如生也!”

  整个明代,湘乡民众一直处于“堕粮”重压之下,民生凋敝,苦不堪言。清顺治八年(1651)知县南起风奏请核减“堕粮”,未能获准。此后,县内绅民相继奔走呼号,地方官也反复据实陈奏,“堕粮”问题始终悬而未决,仅以战乱灾荒之年获得部分减免。直到乾隆四年(1739),湘乡田赋才得以比照长沙则例,以五万九千二百八十九石为定额,较明代减少四万八千石,延续近四百年之久的“堕粮”问题,至此基本了结。湘乡民众才能缓过气来,全县经济文化得以有所发展。

  清末举人王礼培在《易闻远公传》中对易华做高度评价:“阴德及人,天殆将启之欤!孝莫大于复宗敬祖,游羿之彀,卒能不变其节,可谓烈丈夫矣!受任参政,仗义执言,不惜一死,激励父老,使元凶授首。徒以淫威之积,虽有孝子慈孙,茹恨终古,先人之善,知而弗传。邑志且为‘土酋’,是独易氏子孙引为正义之不伸,抑亦载笔者所当羞。”[7]

  20世纪80年代末湘乡新修县志,时《湘乡县志》副总编纂钟梦周亦在《一份新发现的有价值的史料—〈易闻远公传〉评价》一文中对易华做高度评价:“人民群众不但没有把所受的祸害归罪于他,反而对他怀着巨大的敬仰之情,甚至视之为神……《传》文的作者……在这个问题上的观点能与人民群众保持一致,对易华大加赞扬……像易华这样一位特立独行,在湘乡历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物,其事迹在湘乡旧志中竟然没有如实记载,而被贬为‘土酋’,确实为‘载笔者所当羞’。应在新修县志中为易华恢复历史本来面目。”[8]

  易华逝世后,乡人亦在乌石峰为他建庙塑像,奉祀至今。

  乌石峰又名乌石寨,在湘潭县西南乌石镇,峰峦峻峭挺拔,直插云天,因满山石呈乌黑色,故名。易华庙因年代久远有所损坏,民国十三年(1924)重修。年被湘潭县定为文物保护单位。1933年当地群众又一次捐资修复。此庙庙门刻“乌石峰”三字,有门联:“鸟飞将近日;石乱欲撑天”。易华塑像立于庙中,有对联一副:“神恩浩荡,保障一方,有功德于民则祀;庙貌堂皇,巍峨万仞,想英灵历劫如生”。六百多年来,易华庙一直香火不绝,关于易华的英雄传说、故事亦代代相传。

  易华之死,亦有传说,系为朱元璋大将常遇春追杀。当地红珠寨系易华头颅飞落所变,珍珠寨则系易华被杀时滴血于地所变,因此处土呈红色,故有此传说,这也可见易华在人民心中之崇高地位。

  易华的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湖湘子弟,历史上湘潭、湘乡英雄辈出。最为人称道的就是声名赫赫的彭德怀元帅。生长在乌石峰下的彭德怀幼年时常上乌石峰砍柴放牧,常听当地人和易华庙庙祝讲说易华杀贪济贫的故事传说,自小即立志向易华学习。《彭德怀传》和《彭德怀全传》都有关于彭德怀自小立志学习易华的记述。1961年9月19日彭德怀回湘潭进行农村调查,对家乡人说:“我是挖泥巴出身的,当时我起来革命是深受乌石寨主易华参政劫富济贫的影响,才把革命搞成功。”[9]又说过:“我年轻的时候,受了易华影响,立志‘劫富济贫’,为人民做好事,后来投奔湘军,杀地主恶霸,就是易华的搞法。”

  彭德怀是“霸得蛮”的深具湖南人精神的典型的英雄人物,六百多年前的易华也早就是“霸得蛮”的典型的英雄人物。

  注:

  [1]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第2页,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2月出版

  [2]《王礼培辑》第165页,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5年11月出版

  [3]清徐乾学《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八十二,《元纪》三十

  [4]《王礼培辑》第165页

  [5]同上第166页

  [6]同上第166-167页

  [7]《湘乡史志通讯》1987年第一期

  [8]贾章旺《毛泽东领导下的新中国十七年》第710页。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年4月出版

  [9]黄丽镛编著《共和国元帅读古书实录》第310-311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12月出版

  文/易新农(作者单位:中山大学)

来源:湖南省文史研究馆

作者:易新农

编辑:邬庆霞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