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致敬灾难中绽放的民族大爱

来源:红网 作者:陈娜娅 编辑:张兴诚 2018-05-12 16:27:10
时刻新闻
—分享—

  十年前的5月12日14时28分,一场灾难牵动了无数中国人的心。伴随着滑坡、崩塌、泥石流、堰塞湖等严重次生灾害的8级强震,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直到今天,地震带来的深创剧痛依旧是许多人难以忘却的记忆。回首过往,当地震给人们带来巨大悲痛的同时,也激发出了前所未有的人道救助热情。全世界都颇为震惊地看到:在布满裂痕的中华大地上,有无数“民族大爱”正在绽放,并在十年之后依然迎风吐蕊、生机勃发。

  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在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中,家与国的关系密不可分,人与人的关系充满温情。曾有西方媒体质疑中国社会是没有“公民精神”的社会,在飞速的经济发展大潮下,善良互助的美德正逐渐丧失。然而汶川的劫后重生以不争的事实证明了一点:中国的国民精神也许并不张扬,但在需要的时候从不“缺位”,并往往会在重大的历史考验中释放出强大的力量。

  患难相随、休戚与共的文化传承是中华民族大爱之根。“出入相友,守望相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善良互助的传统美德,早已成为一种文化基因流淌在炎黄子孙的血脉之中。我们可以欣喜而自豪地说,不仅是在灾难发生的那一刻,在灾后十年这漫长的家园重建过程中,大量 NGO组织、企业家、明星以及数以万计无名的中国人,对灾区的关注与关怀、对社会的认同与责任,并未随着灾难告一段落而迅速衰减。恰恰在随后的玉树、雅安等一系列新的考验中,彰显出更加成熟的自主性与行动力。

  党心民心连成一心的执政信仰是中华民族大爱之承。十年时间里,从中央部委到地方部门,从党员干部到普通群众,一批又一批的医生、教师和大学生志愿者,在“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旗帜号召下,毫不犹豫地投入抗震救灾和灾后援建工作,源源不断地为汶川孕育着新的力量和希望。如今,曾经几乎完全被摧毁的映秀小镇,已建造起一排排坚固整齐的房屋;北川新县城拔地而起;孩子们可以安全而纵情地在街上飞奔,朗朗的读书声从崭新的课堂中传出......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救灾理念,渗透在汶川十年的记忆里,化作了这一切巨变的原动力。

  多难兴邦。每一次历史的巨大灾难,都将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汶川十年奇迹复苏的背后,是8900万党员为人民美好生活而奋斗的初心与担当,是13多亿人民众志成城、攻坚克难的决心与勇气,更是中国迈向新时代征程中向世界、向自己交出的一份答卷。正如俄新社记者在汶川地震后的高度评价一样,这样的一个国家、这样的一个政党、这样的一群人民,永远都不会被打垮。

  祝福汶川!祝福不屈的山河!祝福这片大爱包围的土地!

  文/陈娜娅

来源:红网

作者:陈娜娅

编辑:张兴诚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2018/05/12/4625877.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