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基本经验及启示(一)

来源:红网 作者:汤建军 王文华 编辑:张兴诚 2018-05-05 13:23:13
时刻新闻
—分享—

  5月4日上午十时,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高度评价了马克思伟大的一生,把马克思主义概括为科学的、人民的、实践的、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验总结为“三个证明”,即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证明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习近平总书记还明确提出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坚守人民立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人民民主、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人与自然关系、世界历史、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等九个方面的基本要求。

  我们这三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宝贵经验及启示》文章,希望通过认真梳理和总结中共建党96年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历程、经验及启示,以期积极探索规律,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更好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凝心聚力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自从传入中国,就开启了其中国化的历程,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在将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时,就强调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结合起来。经过近百年发展,中国共产党先后创造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大成果,不断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科学化的新境界。

  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形成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新民主主义革命早期,马克思主义刚刚传入中国,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不够深刻,对中国的革命实践分析不够透彻,未能有效将两者结合起来,甚至出现比较严重的教条主义,照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苏联社会主义革命经验。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它的科学性必须体现在与具体实践相结合上。深刻把握中国社会具体实际,将马克思主义与之紧密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由之路。

  中国国情比较复杂,与马克思恩格斯描述的社会主义革命背景不同,与苏联革命形势也不一样,这就决定了我们不能照搬马克思主义片言只语,也不能套用苏联成功模式,只能在中国国情基础上创造性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依据中国革命实际情况,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将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与中国具体革命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创造性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党中央经过艰辛摸索,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找到中国特色的革命、改革、建设道路,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早成果---毛泽东思想。在这一创新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浴血奋战二十八年,创新回答了什么是民主革命和新民主革命、怎样实现这样的革命,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实现社会主义等重大时代课题,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新中国,完成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任务,开启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征程。

  与改革开放实践相结合,形成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大创新成果。马克思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实践发生了变化,中国共产党人顺应时代变化需求,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先后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系列新成果。

  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在社会主义建设具体实践过程中,我们党之所以克服各种困难、破解各种难题,主要是因为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将马克思主义与不断变化着的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破除阻碍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一切思想和体制障碍,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1]

  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突破思维束缚,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结合起来,大胆推行改革开放政策,大胆尝试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重要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意味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迈出重要的一步,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时代课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

  随着改革开放实践的深入推进,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共产党建设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形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时代课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以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经济发展实际密切结合起来,形成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如何发展、怎样发展及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课题。

  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党领导人民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社会实践的指导作用,积极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不断深化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推动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而且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强大威力。

  与现代化强国建设实践相结合,形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崭新飞跃。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历史积累的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新时代又产生了许多新问题。我们党面临着“四大考验”长期而复杂,面临的“四大危险”严峻而尖锐。如果再不采取积极有效策略,应对挑战、破解难题,后果将不堪设想。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认识到,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一方面,必须全面深化改革,敢于攻坚克难,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必须全面从严治党,以刮骨疗伤的决心,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须坚定“四个自信”,保持政治定力,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另一方面,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结合起来,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国家发展改革的重要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新时代中国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思想上存在懈怠倾向的国人树立远大理想。他还相继提出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四个全面”、“四个自信”、“五大发展理念”等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新论断,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崭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也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理论成果。

  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向前迈出了一大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实践的结合,将中国实践和世界形势发展有机结合,极大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人民出版社,2017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人民出版社,2017

  文/汤建军 王文华

来源:红网

作者:汤建军 王文华

编辑:张兴诚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2018/05/05/4619911.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