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红观|清明时节,记取一缕文化自信的光芒

来源:红网 作者:张兴诚 编辑:余波 2018-04-02 17:37:18
时刻新闻
—分享—

  情思馥郁,柳桃吐芳。春和景明中,缱绻虔祷间,又一年清明时节姗姗而来。

  从2500年前的周代启程,伴着唐时杏花村的雨纷纷,走过大宋的“明月夜,短松冈”,历经华夏数千年历史文化的洗礼,在曼妙的春光里,将敬畏和追思供祭在亲人墓前,培几锹新土,插几树柳枝,叩头行礼、顶礼膜拜,无尽的哀思在一烛清香中升腾。

  这千百年来的“清明时节雨”,总会如约而至。淋湿了“百善孝为先” 的孝道情怀,凝聚了一个民族的集体意识,描摹了中华文明的共同底色,也绢洗着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记忆。孝老爱亲,敬天法祖,慎终追远,铭记历史。清明节,祭祖扫墓习俗的延续,也是华夏儿女对中华文化倍加自信的体现。润物无声,成风化人。

清明时社会各界祭祀炎帝陵。

  从北京世纪坛的鲜花簇拥,到湖南炎帝陵的香烛缭绕;从游子不远千里拜祖,到海外华人的度尽劫波寻根,没有什么祭礼比这更盛大,没有什么缅怀比这更虔诚。清明的泪眸,清明的思忆,清明的心灵,始终被每一个炎黄子孙铭记。在人们风尘仆仆的奔忙里,在属于清明的宏大叙事里,清明节既是一次对孝和亲的“凝思”,更是对文化自信的一次生动诠释。

  老子曰:“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正因为此,清明之于你我,意义远比形式重要。纸钱、香火甚至哀伤……这些只是清明节的外在表现形式,而不是清明祭奠的本真,或者说根本意义。清明这一习俗之所以千百年来薪火相传,是因为,它承载着中华民族以孝亲精神为主的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内涵,源远流长。

  文化是一种身份,它也是一个民族智慧的结晶,更是国家创造力不竭的力量源泉。而清明节,就是博大精深中华文明的一个载体,那里有我们这个民族的信仰、思想、情感甚至价值观,关乎每个中华儿女炽热的情感认同。

  清明始自“墓祭”之礼,文化根植国人信仰。所以,我们对清明节这一传统文化的追随,不应该只落脚于对祭奠形式的描摹上,更应该深刻在我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与思忱中。中国人对列祖列宗的敬崇,阐现了中华文化的本根意识,这也是维系中华文明绵绵不绝的重要原因。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作出了“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辟论断。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不忘本才能世世赓续,善继承方能面向未来。

桑植县官地坪小学举行清明祭扫活动。

  清明节期间,天南海北的人们,汇聚人民英雄纪念碑前,为先贤敬献一束鲜花,寄托国人缅怀之情。“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在庄严肃穆中重温碑文,是记忆的唤醒,更是灵魂的触动。在表达对先贤追崇和思念的同时,同样可以感受到传统节日厚重的文化内涵。

  在清明出行,与古迹相约。自从清明节2008年正式成为国家法定节假日起,很多学校开始把对青少年的文化自信培育,融汇于假日旅行中。组织学生观摩历史文化景点,跟他们讲述传统文化故事,言传身教、口授相传,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心灵的洗涤,培养他们爱国情感,增强他们文化自信。

  清明节,又名“孝亲节”和“感恩节”,既传承了华夏民族的根脉情深,也见证了千年古国文化基因的蓬勃茁壮。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这个时节,除了缅怀先祖、祭奠烈士,植树、放风筝、踏青、荡秋千、插柳等也是清明独有的文化标记,更有如今如火如荼的 “网络祭奠”“时空信箱”“社区公祭”等祭祀方式的推陈出新,让清明祭祀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足以彰显中华文化的广博高深和最持久、最深沉的自信。

武冈市民间清明公祭抗日阵亡将士。

  “粉杏轻柔岸柳新,清明春雨两相侵。半洗天光晴如碧,半和残泪一沾襟。”春雨绵润,柳枝新发;流光晴碧,清明风起。洒一滴追忆,向长眠的先人,顶礼膜拜;植一腔自信,记取一缕传统文化的光芒,让精神之花在新时代,缤纷着冥纸烟火,惊艳着岁月,颐养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清明节,人们对亲情的眷念和珍重,对生与死的睿知哲思,对人生价值的重新审视,总在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和执着里,突兀着珍贵。

  文/张兴诚

来源:红网

作者:张兴诚

编辑:余波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2018/04/02/4593164.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