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李飞:长征,主义之征

来源:红网 作者:李飞 编辑:夏熊飞 2017-10-17 20:31:45
时刻新闻
—分享—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江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三国如此,玄武杯酒如此,成吉思汗同样如此。它们,都已静静地躺在历史的记忆里,封存在寂寞的《二十四史》中。而83年前的长征,却似乎以另外一种方式浓缩并存续下来。这就是那首唱遍祖国大江南北、被列入“20世纪华人经典音乐作品”的《长征组歌》;这就是1984年美国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不远千里来到中国,重走长征路,再次寻访那个“前所未有的故事”;这就是21世纪的今天,一支支的队伍,从中国的很多方向,从外国来到中国,怀着虔诚和毅力,沿着红军的足迹一次次地上路。历史不再是教科书上的一二三四,更是一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式的精神力量。

  关于长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考,都有自己的说法。毛泽东曾气冲霄汉地这样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没有,从来没有。”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的序言中写道:“读者可以约略窥知使他们成为不可征服的那种精神,那种力量,那种欲望,那种热情——凡是这些,断不是一个作家所能创造出来的,这些是人类历史本身的丰富而灿烂的精华”;并相信“总有一天,会有人把这部激动人心的远征史全部写出来的”。

  那么,长征是什么?有人说,长征是一部中国革命的百科全书。人们从这里领悟着人的潜力、人的毅力、人的创造、人的意志、人的信念、人的理想的无限可能性,从这里寻找着认识、理解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钥匙。这把钥匙正是红军长征中熔铸出来的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利益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定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这种精神,让那段惊心动魄的远征,饱含着理想主义激情、英雄主义气概、求是主义精神、集体主义信念、乐观主义情怀,它是我们理解长征这个前所未有传奇的最佳途径,也是我们追寻长征意义的重要收获。

  什么叫理想主义激情?当年,只有23万人口的瑞金,就有5万多人参加了红军和地方斗争,有3.5万人参加了长征。其中,1.08万人牺牲在长征途中,平均每一公里长征路,就倒下了一名瑞金儿女。因为红军是共产党的队伍,是为穷苦百姓干革命的,跟着共产党走才能打垮土豪,分得田地,过上好日子。就怀着这么一个朴素的信念,无数老百姓争相加入红军,义无返顾地踏上远征之路。四川小金县城旧宅残墙上还可见到当年四川军阀刘湘留下的“红军兄弟回川南,人人能吃大米饭”的宣传标语。中央红军多是南方人,南方人多以大米为主食,即使这样颇具诱惑力的“承诺”,也没能留住这支红军队伍坚定的步伐。也许,他们当中可能有向残墙投向一眼的,但是,为了一种理念和信仰,他们又断然地移开了目光,转身,又一路前行,一路去吞咽野草、树叶、草籽甚至皮带。这样的理想,使这支红色大军区别于中国历史上任何一支军队,也为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什么叫英雄主义气概?1934年11月27—12月1日的中央红军湘江一役,红军与国民党军队人数对比为一比五,武器之比为步枪、刺刀对比大炮、飞机,战争的残酷性可想而知,但“保卫中央纵队安全渡江”的口号仍响彻阵地上空。负责断后的红34师陷入重重包围,浴血奋战直到弹尽粮绝。29岁的陈树湘师长因腹部受伤被俘,躺在担架上的他,一把扯断自己的肠子,“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这一战,中央红军从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人。红军将士发扬了大无畏的英雄主义气概,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保护了在颠沛流离中寻找出路的中国革命;但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鲜血染红了湘江,以至于当地有了“三年不喝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的说法。这一刻,当我站在湘江边畔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前时,遥想当年的战争情景,步枪的黑冷、刺刀的雪白、 江水的鲜红、呼啸的炮弹声、厮杀的呐喊声、誓死的口号声……我感觉到了我的热血沸腾,我感觉到了脚下土地的滚烫,我不禁抓起了一把这被无数红军烈士鲜血染红的土壤,那可歌可泣的万里长征啊!

  什么叫求是主义精神?毛泽东说,“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就是使思想和实践相结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中国二万五千里的远征之路,其实也是一条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求是之路。死者的鲜血,引发了生者的反思。湘江战役,连普通士兵也开始怀疑王明“左”倾路线的正确性,开始怀念朱毛指挥红军打胜仗的那些日子。两根竹抬杆,上面用油布做成弧形的盖,用即撑开,不用可合拢。病中的毛泽东就是坐着这种简单的担架一直到遵义。它见证了一路上毛泽东因为专注于思考中国革命战争战略问题而没有看到快要烧到手指的烟嘴;它观察了一路上毛泽东同张闻天、王稼祥等提出的一系列很有见地的看法和建议;它听到了一路上毛泽东在通道、黎平、猴场等会议上同博古、李德激烈的争论。终于,这种被博古讥之为“土包子的高级牢骚”在遵义会议上发出了中国革命扬声器的最强音!50年后,索尔兹伯里写道:“遵义会议结束了,长征继续进行,毛泽东在掌舵。中国的道路至少今后半个世纪的路就这样确定了。”

  什么叫集体主义信念?当红军要翻越第一座雪山夹金山时,祖辈生活在这雪山脚下的老百姓都善意的劝阻:“翻越这山不累死,饿死,也得冻死。”然而,红军的口号是“强帮弱,大帮小,走不动的扶着走,扶不起的抬着走,不落一人,不掉一马!”前卫连在前面探路,用铁铲、刺刀在雪山上挖踏脚孔,为后面大部队行走提供方便。有人掉进雪窝里,身边的同志就把手里的木棍、绑腿带递过去,把他拉上来,继续攀登;有人走不动了,战友便扶着他走,背着他走;有人饿昏了,战友便把自己仅有的半块干粮饼子递给他。“生,生在一起;死,死在一堆,说什么也不能把自己的阶级兄弟丢在路上”,也许这句话为长征集体主义信念作了最好的注脚。就靠着这种信念,红军将士走过了雪山,走出了草地,走进了新中国。

  什么叫乐观主义情怀?红军战士回忆长征时说,“随意坐地堪露宿,卧看行云逐浪翻。帐月席茵刀枪枕,谈笑低吟道明天”,毛泽东说,“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即使面对饥饿、疾病、伤残甚至死亡,红军战士都是信心百倍,“谈笑低吟道明天”!这就叫做乐观。它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生命意境。爬雪山,肖劲光提议吃“冰激凌”,全体赞成。大家纷纷解下茶缸,挖底层的雪,再拿出糖精来共产,都说这比南京路冠生园、安乐园的还甜美!有人说,长征的意义不仅是一部无可匹敌的英雄主义史诗,它的意义要深刻的多,它还是国家统一精神的提示。在统一苏维埃新中国的精神提示下,红军将士憧憬着革命胜利后的和平;为和平而战争,为新中国而战争,因而就有了无穷的精神力量,因而就有了无比的革命乐观主义情怀。

  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罗列了自己都难以置信的数字:中央红军在367天的征战中,进行了300余次战斗,全天作战的大规模战斗有15次;日平均走365公里才休整一次,日平均行军74里;还有,10倍于己的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还有,终年积雪的雪山和吞噬生命的草地,以及难以忍受的饥饿和无休无止的疾病……相比较而言,犹太人出走埃及,汉尼拔翻越阿尔卑斯山,拿破仑进军莫斯科,美国人征服西部等等,在中国红军长征面前都要黯然失色的——它是无可比拟的!

  美国记者史沫特莱在其《伟大的道路》一书中写道:“长征已经完成,而红军正在继续创造历史。”现在中国红色大地正朝着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奋进,实际上这也是一次“新长征”;比起80多年前的那段远征,“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巨”。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的长征从来没有结束,红军的长征仅仅是新长征的序幕。毛泽东说:“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不断从历史的馈赠中汲取力量,永远保持一种精神和信念,才能成就伟业,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长征”不只属于过去,更属于现在和将来,是我们民族寻求振兴的精神支点。

  中国的土地为什么这么红?可以从“长征”中找到答案。

  文/李飞(作者系常德市石门县委宣传部纪检员)

来源:红网

作者:李飞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2017/10/17/4450245.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