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肖卜文: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的气质担当

来源:红网 作者:肖卜文 编辑:夏熊飞 2017-10-17 18:37:48
时刻新闻
—分享—

  纵观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自500年前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诞生以来,世界社会主义从源于西欧一隅的一股涓涓细流到19世纪中叶,它已由多支分流汇合为绵绵江河,已由少数思想家的光辉思想变为有几百万群众参与的社会运动;到20世纪建立了社会制度后,世界社会主义更加激流汹涌、浪潮澎湃;到20世纪末,世界社会主义因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突然急转直下,陷入谷底;但是迅即峰回路转,重新升扬。当前,世界资本主义在其发展的长周期中开始进入规模较大的衰退期,而世界社会主义虽然总体上仍然处于东欧剧变之后的低潮期,但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为标志,开始进入长周期的发展上升期。进入21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以雄辩的力量当之无愧地成为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振兴的中流砥柱和旗帜引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要始终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在他看来,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现实表明,当前社会主义“颜值”最高的国家是中国,“气质”最高的国家也是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已经成为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的气质担当。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跨越时空的传承性为发展壮大21世纪社会主义注入历史自信

  坚定文化自信,前提是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历史自信,清楚从哪里来、往哪里去。发展和壮大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就要从这一自信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根”厚重而独特。人类社会的发展不仅仅是生物体的繁衍与延续,更重要的是文化的遗传与演进。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深层文化根源。可以说,没有中华传统文化这个母体,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中华民族来说,自信,首先就来自于我们有一份独特而丰厚的文化传统。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成和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文化养分,而且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植根于中华大地,吸吮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同时主动而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我们的文化建设才能在世界文化百花园中开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炫丽花朵。根深才能叶茂。坚定文化自信,必须守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使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提供不竭源泉和丰厚滋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魂”坚韧而鲜活。梁启超曾言:“凡一国之能立于世界,必有其国民独具之特质。上自道德、法律,下至风俗、习惯、文学、美术,皆有一种独立之精神。祖父传之,子孙继之,然后群乃结,国乃成。”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5000多年修齐治平、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的过程中,培育和形成了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培育和形成了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培育和形成了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等中华人文精神。这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始终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中,并为一代代中华儿女传承光大。中华民族能够在顺境中从容淡定、在逆境中奋进崛起,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持久涵养的精气神的强大支撑。在当代中国,深深扎根于中华文化沃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中华五千年文明传承发展的优秀精神基因一脉相承、一体同构。坚定文化自信,必须留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魂”,使之为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生生不息提供一以贯之、一往无前的强大精神动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路”壮阔而辉煌。一个不记得来路的民族,是没有出路的民族。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的四大古老文明,前三种文明早已灰飞烟灭、有古无今,唯有中华文明衰而再兴、一往无前。中华文化在经历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5000多年的风风雨雨、经历了近代以来170多年的涅槃重生、经历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90多年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后,已经凝结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既具有深厚历史厚重感又彰显浓郁时代气息的崭新文化形态。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从古今中外文化发展波澜壮阔、大浪淘沙的历史长河中走出来的。在当今世界,没有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像中华民族这样,拥有数千年连绵不断甚至精确到年、月、日接续前进的历史文化记录。从历史眼光和世界眼光相结合的视角,我们理应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孕育和发展的历史轨迹充满礼敬。坚定文化自信,必须固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本”,使之为中国道路越走越宽广、为世界贡献更多“中国方案”提供坚实文化支撑和智力支持。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生俱来的真理性为发展壮大21世纪社会主义注入科学自信

  文化自信是自内而外的有定力的理性坚守。坚定文化自信,根本上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科学自信,做到循规律而为、顺趋势而动、应民意而谋。发展和壮大21世纪社会主义,就要从这一自信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揭示了先进文化的发展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相承接,科学揭示了先进文化既有意识形态属性又有产业商品属性,既要面向群众又要面向市场,既要追求经济效益更要追求社会效益,既要共建又要共享,既要牢牢占领国内文化市场又要积极开拓国际文化市场等一系列文化发展的普遍性、深层次问题,反映了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当代中国,遵循这样的文化发展规律,我们要坚定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就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就是对传统文化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现了科学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文化具有多样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效整合了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是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其本质就在于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作为人类思维运动的“珠穆朗玛峰”,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之日起就牢牢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作引领,我们的文化建设就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和文化生态中辨析主流和支流、区分先进与落后、划清积极与消极,始终走在文化发展的康庄大道中,永远站在文化发展的制高点上。其关键在于坚持以先进的价值观为引领。价值观是文化的灵魂,决定着文化质的规定和方向。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文化立场、文化取向、文化选择和文化品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价值相通,集人类古今中外美好价值和理想之大成,实现了对资本主义价值观的扬弃和超越。有马克思主义作指导、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从这个意义上上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现了科学性与真理性的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反映了人民大众的文化愿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人类历史发展表明,人民需要文化,文化也需要人民,能否同人民同心同向同行,根本上决定着文化发展的最终走向和前途命运。在当代中国,文化繁荣兴盛以及相伴而来的文化获得感的极大增强,是人民群众的最大文化愿景。与之相对应,在当代中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来自人民、依靠人民、热爱人民、扎根人民,本质上是以人民为中心、以服务人民为宗旨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决摒弃“文化是少数人把玩、少数人创造、少数人享用”的观点,既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又始终坚持以先进文化武装人、引导人、塑造人、鼓舞人。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现了科学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可替代的实践性为发展壮大21世纪社会主义注入实践自信

  文化既源自实践,又指导实践、推动实践。坚定文化自信,本质上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实践自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指导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充满信心和雄心壮志。发展和壮大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就要从这一自信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不断适应中国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文化形态。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我们党90多年的历史进程,就是一部党站在思想文化的制高点上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不断推动实践进步的历史。当前,我国的最大实际仍然是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立足这个最大实际,我们既需用先进文化为“中国号”航船引领航向,又需用先进文化为“中国号”航船保驾护航。实践雄辩地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正最大限度凝聚起先进的文化引领力、广泛的文化凝聚力、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引领和推动着中国道路越走越宽广、中国力量越来越强大、中国形象越来越美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引领中华文化走向全面振兴的正确道路。在中华民族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时期,各种主义和文化思潮都尝试过,但都没能解决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这当然包括中国文化的发展前途和命运。不容否认,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引导中国人民走出了长夜漫漫的“文化苦旅”,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真正使中华文化迎来了全面振兴的曙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是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翻版”,不是苏联文化建设模式的“再版”,而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华文化发展历史逻辑的统一,具有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鲜明回答了21世纪的中华文化从哪里来、往哪里去、以什么样的形象和姿态、朝什么目标奋进等重大问题,是被实践雄辩证明了的既不是封闭僵化的文化发展老路,也不是改旗易帜的文化发展邪路,而是服中国水土、接中国地气、能够真正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兴盛的必由之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生产是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社会化大生产。文化生产既是“精神生产”,也是“物质生产”,在生产力结构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资本主义文化生产不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生产明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公有制为主体、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方向、以社会效益优先为原则、以共建共享为途径,既克服了资本主义文化生产与生俱来的自私性、扩张性、矛盾的不可调和性等腐朽的一面,又吸收了其有益成分,能够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文化生产力。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文化+”和“+文化”的迅猛发展,文化在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的同时,文化的经济功能明显增强,经济的文化含量不断提高,文化在我国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产业已经从21世纪前十年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迅速成长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这些都表明,我们不仅有底气与西方进行价值观层面的文化交锋,也有实力进行生产力层面的文化争锋。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胸怀世界的发展性为发展壮大21世纪社会主义注入发展自信

  文化自信,既源于传统、立于现实,更寓于未来。坚定文化自信,归根结底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自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生命力和发展前景充满信心。发展和壮大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就要从这一自信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要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势头必将更加向好。到2020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无论是在人类生产力发展史上,还是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全面小康,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小康。伴随文化小康的全面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必将进入一个新阶段、迈上一个新台阶,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梦想必定会在“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奋斗进程中胜利实现。

  要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话语优势必将更加强大。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失语就要挨骂。在极其困难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带领人民先后解决了“挨打”“挨饿”的问题。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中华民族在走向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尽管会面临西强我弱的挑战和压力,但如同“挨打”“挨饿”被扔进历史的垃圾桶一样,“挨骂”的问题终究会成为“过去时”,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逆转的大趋势。

  要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世界贡献必将更加突显。中国能够为人类和世界作出较大贡献,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追求,是中国梦的题中之义。历史表明,中国共产党的一部发展史,是党带领人民为人类文明进步与世界和平发展积极探索、努力奋进的历史,也是共产党执政下的中国对人类、对世界贡献越来越大的历史。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人民紧紧围绕“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推进治国理政新实践,开辟治国理政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壮大具有更加广泛、更加深刻的世界意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年大会上所强调,“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文化自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中居其一,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居其一,中国对人类社会的更大贡献,过去离不开、现在离不开、未来更离不开文化要素的积极参与,过去包括、现在包括、未来更应当包括文化的独特贡献。

  (作者肖卜文系湖南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来源:红网

作者:肖卜文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2017/10/17/4450153.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