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博士买驴”与朱元璋整文风

来源:红网 作者:吴展团 编辑:易木 2017-06-23 00:06:56
时刻新闻
—分享—

  “博士买驴”这个词语并不常见和常用,也许有些人比较陌生、不得其解。其实,这是一个成语,出自一则典故,来源于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勉学》。说的是,一博士买了一头驴子,写了三张纸的契约,却没有一个“驴”字。比喻行文啰嗦,废话连篇,不得要领。讥讽写文章长篇累牍而说不到点子上。

  详细的故事是这样的:当时有个博士,熟读四书五经,满肚子都是经文。他非常欣赏自己,做什么事都要咬文嚼字。

  一天,博士家的驴子死了,就到市场上去买一头。双方讲好价后,博士要卖驴的写一份凭据。卖驴的表示自己不识字,请博士代写,博士马上答应。卖驴的当即借来笔墨纸砚,博士立刻书写起来。他写得非常认真,过了好长时间,三张纸上都是密密麻麻的字,才算写成。卖驴的请博士念给他听,博士干咳一声,摇头晃脑地念起来,过路人都围上来听。

  过了好半天,博士才念完凭据。卖驴的听后,不理解地问:“先生写了满满三张纸,怎么连个驴字也没有呀?其实,只要写上某月某日我卖给你一头驴子,收了你多少钱,就可以了,为什么唠唠叨叨地写这么多呢?”

  在旁观看的人听了,都哄笑起来。这件事传开后,有人编了几句讽刺性的谚语:“博士买驴,书卷三纸,未有驴字。”

  “博士买驴”虽是笑话,却告诉了我们一个浅显的道理:做事为文,应该简洁明了,让人读之即懂,听之即明。否则,不但会闹笑话,也会害人害己。

  这不,明朝一个官员就因上奏朝廷时空话、套话连篇,而遭受了一顿痛打。

  明代初年袭用宋朝以来的官场文风,醉心于词句修饰和卖弄学问,本来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几百个字就可以说清楚的,非要从三皇五帝说起,让人读半天还云里雾里。对于极其追求工作效率的朱元璋来说,这是一件痛苦又恼火的事情。他决定进行大力整顿。

  1376年,刑部主事茹太素给朱元璋打了一份报告,长达17000字,朱元璋看得眼花,就让中书侍郎念给他听,都念到6300多字了,还不知道要说啥。朱元璋实在受不了,当场找人把茹太素狠揍了一顿。第二天,接着来,从第16500字到结尾,茹太素提了五条工作建议,这些建议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可操作性,朱元璋采纳了其中四条。

  事后朱元璋苦笑说:“当大臣不容易,当皇帝又容易吗?我需要的是接地气、解难题的意见建议,可明明500字就能说清楚,这老茹偏要整一大堆没用的,真耽误事。”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明太祖反对奏折冗长是有原因的。他曾对太子朱标说:“我自从登基以来,事事都亲自处理,从不偷懒。你能照我这样做,才能保住江山。”朱元璋平日十分辛苦,常常在吃饭的时候突然想起一件事情来,就赶忙放下筷子,把要办的事写到纸片上,又怕纸片丢失,叫人用针线缝在他的衣服上。有时,想的事情一多,纸片缀了满身。等到第二天早朝的时候,他把纸片一一揭下来逐件处理,直到认为办妥为止。据说,他每天要看和听200多道奏折,要处理400件左右的事情。

  所以,朱元璋要求奏章写得简短扼要。试想,当初如果朱元璋放任官员队伍混日子、玩虚的,把时间年复一年耗在文字游戏中,不要说成就伟业,就是当个“维持会长”都很难:以当时的形势,朱氏很可能像后来的李自成一样昙花一现。于是,茹太素这样没有使命感、紧迫感的官员,遇到有抱负、真干事的朱皇帝,不挨揍才怪呢!

  同时,朱元璋大力整顿官吏作风,在改善文风、提高效率上下了不少苦功。就在狠揍茹太素之后,他命令制定了行政文书规范,“颁示中外,使言者陈得失,无繁文”。他自己也身体力行,现存朱元璋的许多批示,干脆就是口语,乡下老太太都能听得懂、记得住。如此一来,使得明代公文比较简练,行政效率也比较高效。

  “博士买驴”实质上反映的是一种啰里啰嗦、言之无物、冗词赘句的“八股文”文风。从古至今,这种文风让人们不知所云,深恶痛绝、深为反感。但是,如果为政者都能像朱元璋一样重视,谁还敢卖弄才华、胡侃乱扯?坏文风一定会得到有效遏制。

  博士,古为官名,现为学位名称。“博士买驴”成为中国历史上对喜作长文空文者的经典笑谈。时至今日,这样的“博士”依然比比皆是,甚至过犹不及。君不见,有些领导干部总怕文件写短了,体现不了重视、显示不了水平,长篇大论、东拼西凑;君不见,不少领导干部开会讲话还是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与会人员昏昏欲睡、哈欠连声;君不见,有些地方文件、会议多如牛毛,“文山会海”已成为一种久治不愈的通病……

  “博士买驴”式的空洞文风问题出在哪里?不懂写作技巧,胡乱成篇者,有之;认为文长才有分量、有水平,才能说明问题者,有之;无心正事,照搬照抄,敷衍糊弄者,有之;卖弄学问,显摆渊博,习而惯之者,亦有之……

  “博士买驴”,有害无益,不得人心。毛泽东曾深刻指出:“一个人写党八股,如果只给自己看,那倒还不要紧。如果送给第二个人看,人数多了一倍,已属害人不浅。如果还要贴在墙上,或付油印,或登上报纸,或印成一本书,那问题可就大了,它就可以影响许多的人。而写党八股的人们,却总是想写给许多人看的。这就非加以揭穿,把它打倒不可。”毛泽东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的《为人民服务》等“老三篇”,都是一两千字的短文,但字字珠玑,言近旨远,成为传世经典。

  好的文章、好的讲话不在长而在精,不在词句华丽而在于能解决问题。试想,如果文件写得空洞洞、无内容,让基层如何抓好落实?如果开会唱高调、摆架子,又怎么能办实事、促发展?所以,我们党把文风提升到关乎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的高度来加以观察和反省,绝非小题大作,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带头示范,倡导短而精的文风!

  文/吴展团

来源:红网

作者:吴展团

编辑:易木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2017/06/23/4332747.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