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唐学伟:从洪江古商城看“一带一路”湖南元素

来源:红网 作者:唐学伟 编辑:司马清 2017-05-19 16:14:17
时刻新闻
—分享—

  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刚刚结束之际,我来到洪江古城探秘,发现这个古商城的发展历程中,竟然与“一带一路”有着某种千丝万缕的联系。

  众所周知,洪江历史悠久,自古为驿站、商埠,明清时期就成为了烟火万家的巨镇。然而通常人们只看到,这个古商城是以集散桐油、木材、白蜡、鸦片而闻名,其实,用经济学来观察,用现代的语言来表达,如果没有金融撬动,它何以能成中国大西南地区经济、文化、宗教中心,又怎能有“小重庆”“小南京”“小香港”之美称?

  有些人可能会问,金融的历史作用有那么重要吗?为什么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时,要创办“亚投行”?这显然是肯定的,因为任何一个大产业,大战略后面一定会有一个“金融池”。

  到过洪江的游客可能都会知道,现洪江城区保存着明、清、民国时期一座完整的古商城,有如一幅直观明、清、民国社会市井全貌的“明清上河图”,是我国近代商业发展的一个标本,也是我国保存最完整、内容最丰富的古城之一,被有关专家誉为“中国内陆地区资本主义萌芽的活化石”,极具历史文化保护和旅游开发价值。

  中国最早的丝绸之路是3000年前商代开始的水上丝绸之路。其路线是四川的物资经长江转入酉水,经酉阳、秀山进入沅陵(古黔中郡府地)的沅水,在湘西洪江换苗船经贵州黄平(古且兰国旧址)到达清水江的源头,再换马帮进云南、入缅甸或越南,最后经由陆路或印度洋抵达西域(《寻找失落的中华文明:海上丝绸之路从古黔中起航》)。

  于是,作为海上古丝绸之路必经的重要中转之地的洪江,也就有了孕育和产生商城的机遇。在洪江出土的一块元代的雕版文物,从雕版上可以看到河面上布满了大大小小的镶着门窗、有檐、有帘、有桅杆南来北往的商船。河岸边是一座座码头和风雨桥式的连通走廊,里面是有着壮观城门的古城墙,城墙里有雕梁画栋的寺庙与楼堂会馆,还有鳞次栉比的民居及集市上熙熙攘攘的人群。这说明元朝时,洪江古商城已成为湘黔边境的大墟场。大历五年(770),改巫州(洪江)名叙州,治龙标县(在今湖南芷江东南唐纠山,洪江),领龙标(洪江)、朗溪(会同)、潭阳(芷江)三县。属黔中道。五代前期属楚国,后属后周朗州大都督府。宋熙宁七年(1074)废。 从地理上看洪江,虽属弹丸之地,却汇聚了直通洞庭入长江的沅水、巫水和潕水,这几条支流先后流入沅江,至此江面变宽,水势浩大,宛若一股洪流,于是就有了“洪江’的称谓。

  得天独厚的水运条件使洪江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大西南重要的驿站和繁华的商埠。

  明代嘉靖、隆庆之际,正值资本主义萌芽之初,在中国的沿海地区商品经济已初具雏形,传统的“四民地位’由“士农工商”转化成“士商农工”。商业,以前备受冷落的末业,这时已被移民而来的洪江商人所广泛认同。明清时期洪江古城更是成为湘西南扼守湘、滇、黔、桂、鄂物资集散通道的商贸重镇,被称为“五省通衢”。明清以后,洪江商贾云集,店铺如林,沅巫两岸千帆竞发。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文人王炯在他的《滇行日记》中有“烟火万家,称为巨镇’的记载,并以“商贾骈集,货财辐辏,万屋鳞次,帆樯云聚”来形容洪江。

  1934年,洪江3.76万人中,经商的就达1.3万人。《中国实业志》载,当时洪江的货币流通量居湖南省第二位,仅次于长沙。著名作家沈从文在《常德的船》中这样描绘:“在沅水流域行驶,表现得富丽堂皇,气象不凡,可称巨无霸的船只,应当数‘洪江油船’。这种船多方头高尾,颜色鲜明,下行可载三四千桶桐油,上行可载两千件棉花,或一票食盐。”据《湘水道查勘报告》,经常聚集在洪江的这种木帆船便有511艘,可见市面之繁荣。抗日战争时期,地处“大后方”的洪江出现过“战时繁荣”,全国20多个省市和港澳台地区及外国的商人纷至沓来,开设店铺达1300余家。请注意,上千家商铺和数百条船只的背后,是这里的23家钱庄,就是现在的银行。可以说这是当时中国大西南的“华尔街”。

  由此不难看出,洪江古商城早在明清时,就在古丝绸之路上有极其重要的占位。而这个重量级的占位,离不开其重要的水陆交通的占位,同样也离不开金融与商业的支撑。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杜家毫今年率团出访白俄罗斯、塞尔维亚、意大利期间曾说,要引导鼓励优势湘企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加快“走出去”,实现强强联合,共赢发展。而从历史来看,“一带一路”湖南元素,从未缺位。

  (作者唐学伟系湖南省对外经济文化促进会副会长)

来源:红网

作者:唐学伟

编辑:司马清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2017/05/19/4298458.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