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王继平:高校应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

来源:红网 作者:王继平 编辑:许敏 2017-03-23 16:26:11
时刻新闻
—分享—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专家文章之五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了“推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在哲学社会科学及相关学科专业和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的任务。最近教育部长陈宝生就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也提出了“三句话、四件事”的构想,即要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覆盖教育的各个学段、融汇到教材体系中去、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做好教材体系建设、拓展校园文化、加强研究和阐释、推进国际传播等四个方面的工作。

  高等教育是国民教育高层次学段,在高等学校设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对于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培育爱国主义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何在高等学校设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我以为应该思考以下问题。

  一是课程设置是统一开设全校性公共必修课,还是自选若干相关院系的有关优秀传统文化的必修课程(如中国思想史、中国文化史、中国文学史或诗、词、曲、赋等专题课),这是值得研究的。随着基础教育的文理融合趋势的加强,中学生的人文素质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素养会有所提高,至少其知识结构会逐步克服单一的现象,加之中小学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高等学校的类似课程就必须建立在新的高度上。面面俱到的、浅显性的公共必修课显然不适应发展的趋势,而且目前高校的公共必修课几占全部学分的三分之一,再增加无疑挤占专业教学,同时由公共课部门开设的相关课程效果也很有限。因此,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修(必选)相关院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效果更好。

  二是课程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很宽泛、丰富的体系。有思想理论形态的(如儒、道、释等思想史范畴)、有道德习俗、价值观念形态的(民族精神、良俗优习等观念史范畴),也有技艺层面的(如书法、绘画、戏曲、体育等)。作为一门课程设置,究竟应该包括哪些内容,是值得研究的。太泛则流于肤浅,太窄又失之偏狭。应当选择最能代表中华民族精神、最能代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思想、观念、价值形态的东西进入课堂,传授给学生,传承下去,延续生生不息的民族血脉。

  三是课程教材。现在要求使用统编教材似乎成为所谓质量管理的一种手段,实际上是某些教材出版商的利益关联。我认为应当恢复以前的传统,由教育部组织本领域的专家编写课程教学大纲,作为部颁标准,但不建议统一教材。作为高等教育,每所大学自有其文化传承和优长学科,在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和教学方面,也有其各自独特的优势,比如有的孔子研究是特色,有的理学研究有成就,可以在教学大纲规定的指导思想和知识范围内,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自己的特色。

  四是师资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涉及的都是比较专深的领域,因此,应当由各个学科的专业教师来担任教学任务,尤其要鼓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有造诣的专家、教授传道、授业、解惑,提高教学效果,吸引学生,使之真正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中富有成效的组成部分。

作者王继平系湘潭大学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来源:红网

作者:王继平

编辑:许敏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2017/03/23/4247038.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