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全国两会地方谈】嘹亮山歌,跳动着美丽乡村的音符

来源:红网 作者:庄南 编辑:夏熊飞 2017-03-08 22:34:55
时刻新闻
—分享—

  山谷的晨雾还未散去,嘹亮的歌声早已响起,伴随着游客的笑声嬉语,这空旷悠转的音符,跳动在山脉之中,越过万水千山,传颂着古老苗寨的幸福新生活。

  这是十八洞村脱贫致富的一个缩影。

  “山沟两岔穷疙瘩,每天红薯苞谷粑;要想吃顿大米饭,除非生病有娃娃。”村民施长寿记得,这是当年十八洞人都会唱的一首苗歌。

  这样的歌声,对游客来说是新奇的,但对十八洞村的村民来说,却是既熟悉又陌生。

  “山歌传情”,是苗家人骨子里的基因,十八洞村苗族风情浓郁,人人能歌善舞,唱山歌再熟悉不过了。但只因为一个“穷”字,这歌声里透着几分窘涩,几分没底气,“连婆姨都娶不起,哪儿还有心情唱山歌”。

  贫穷,让这个远离喧嚣的苗寨,这美丽的青山绿水,曾被冠以穷山恶水的帽子。而多少年来,它确实穷得实实在在——

  人均年收入只有千余元。不少人家中除了电灯,就没了别的电器。墙壁是用泥巴、竹篾和木板糊的,一到冬天,寒风长驱直入,屋里比屋外还冷……

  很显然,“脱单难”,只是十八洞村诸多问题的一个,脱贫,才是当务之急。

  千里河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在心头。十八洞村从来没有被遗忘,也不会被遗忘。

  “总书记来了”,好消息迅速传遍了整个苗寨。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十八洞村,询问水、路、电,关心教育和医疗,并首次正式作出“精准扶贫”的科学论断。苗寨的面貌就此改写。

  思路决定出路。3年多来,十八洞村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战天斗地,攻坚克难,持续进行脱贫攻坚之战。

  行动改变命运。目前,村里开办了9家农家乐,3年来接待游客40余万人次;发展黄牛、山羊、肉猪等家庭养殖业,年出栏家畜2400多头;组织53名妇女组建苗绣合作社,年创收20余万元;组建果业公司,通过股份合作,建成精品猕猴桃基地1000亩……十八洞村的变化翻天覆地。

  总书记的叮嘱还在耳边,2月18日,从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传来好消息:十八洞村,这个“精准扶贫”的首倡之地,成功脱贫了。

  “积极探索可复制的经验”,三年多来,按照总书记的指示,精准扶贫的攻坚战在三湘大地风云激荡。2013年以来,湖南累计减贫361万人,贫困人口总量降到445万人,并涌现出一批脱贫攻坚先进典型,“五个一批”更是成为精准扶贫的“湖南样本”。

  随着湖南“精准扶贫”的深度推进,一系列鲜活的、可复制的成功经验在全国推广。产业扶贫方面,3年来,共帮扶约260万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对象实现脱贫;易地扶贫搬迁方面,2016年搬迁16万人,帮助7万贫困农户完成危房改造任务;发展教育脱贫方面,2016年度“雨露计划”覆盖贫困家庭“两后生”5.3万人……

  “输血”变“造血”,精准扶贫的“湖南经验”“湖南样本”正成功影响着整个国家的扶贫进程。

  在“精准扶贫”理念的指引下,十八洞村的成功经验有价值、可复制,脱贫攻坚的“湖南经验”可借鉴、可推广,循着这样的道路走下去,不远的将来,苗寨的嘹亮山歌也会飘入每一个美丽的乡村,每一户幸福的人家。

  文/庄南

来源:红网

作者:庄南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2017/03/08/4233134.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