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刘清华:关于娄底市文化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来源:红网 作者:刘清华 编辑:许敏 2017-02-20 13:55:10
时刻新闻
—分享—

  2016年下半年,我有幸参加了娄底市委党校科干班的学习,利用这个时机,我深入全市五个县市区和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市旅游局、市统计局等市直部门,采取现场考察、座谈走访、书面征求意见等方式,就经济新常态下如何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助推全市转型发展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表明,娄底市发展文化产业具备良好的发展基础,拥有明显的资源优势,具有充分的政策保障,是经济新常态下实现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

  一、娄底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1、发展态势喜人,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显示,娄底市文化产业已具备较好的发展基础。一是发展势头良好。近年来,娄底市文化产业以年均20%左右的增速快速发展,高于全市经济发展总体水平。2015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超过30亿元。二是文化企业和从业人员增多。至2015年底,全市共有国家标识的文化产业法人单位1500多家,其中年产值2000万元规模以上单位60多家;另有国家标识的文化产业个体户5000多家。全市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达8万人。以上表明,全市文化产业经济活动单位与经济总量同步增长,文化领域就业规模迅速增加,文化产业已成为娄底市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并成为娄底市新的经济增长极。

  2、政策保障有力,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战略机遇。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在党的十八大被赋予“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使命,中央、省、市不断加大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使娄底市进一步发展文化产业面临前所未有的重要战略机遇。国家相继出台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关于深入推进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见》《关于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大力支持小微文化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鼓励、支持、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实施意见》等多个重要文件,把文化产业列为“十三五”规划的支柱产业之一,省财政每年安排文化产业引导资金1.6亿元,设立了30亿元的湖南文化旅游产业投资基金,致力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湖南支柱性产业。娄底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作出了建设“文化强市”的决定,把文化强市建设作为重要战略来实施,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促进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来推进,将文化产业列入了全市“十三五”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市、县都成立了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设立了文化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出台了《娄底市文化强市战略实施纲要》《加快文化旅游业发展四年行动纲要》《关于从城市住房投资中提取1%用于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资金的管理办法》等重要文件。这些,为娄底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优越的政策条件。

  3、资源禀赋优厚,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强化了重要支撑。一是地域文化底蕴深厚。娄底市有“中华女杰之乡”“院士之乡”“湘军故里”“中国武术之乡、诗词之乡、书画之乡”的美誉,中华三祖之一蚩尤、三国蜀相蒋琬、元代大学士冯子振、晚清重臣曾国藩、中共早期卓越领导人蔡和森、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罗盛教等名家辈出。梅山文化、曾国藩文化、药王文化等独具神韵的民俗文化已成为娄底的文化名片。二是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厚。全市共有乡间侯府——富厚堂、蔡和森蔡畅故居、红二军团长征司令部、新化北塔等4处国家文物保护单位,乐恺堂、谢冰莹故居、三甲共产主义红旗村等2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新化山歌、梅山傩戏、梅山武术、珠梅抬故事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紫鹊梯田—梅山龙宫入选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预备名录,国藩溪砚、梅山竹编等30多个项目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三是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据国家旅游资源标准普查,娄底市现有等级单位资源176处,其中人文资源103处、自然资源73处,含水府庙两型社会建设示范片区1处、五级资源2处、四级资源5处。四是文化现象声名鹊起。书画创作和展览交流蔚然成风,目前全市拥有57名中国书协会员、12名中国美协会员,被业内称为“娄底书画现象”,书画艺术产业的品牌效应和经济效益逐步显现。廖勇、刘翔等一批娄底籍音乐家在音乐界的影响日益扩大,先后在北京等地“乡音·湘情——廖勇作品音乐会”等专场演出,歌曲《公仆》《涟水边》获省“五个一工程”奖。影视文化异军突起,《爱上油菜花》《马东的假期》《刘海砍樵》《遥远的天熊山》等影视作品在全国公映。“那山那水那人——美丽娄底”全国原创歌曲大赛、“蚩尤故里·新化梅山”全国摄影大展等重大文艺赛事的成功举办,更将娄底文化现象的影响推向了全国。五是文体场馆日益完善。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以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和承办第12届省运会、第9届省残运会为契机,大力推进市、县、镇、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市本级娄星广场、文化广场、孙水公园、氐星公园、株山公园等与文化相关的休闲场所日益完善,市广电技术大楼、体育公园、“四馆一中心”等重点文体工程相继建成投入使用。各县市区文化设施也逐步完善,曾国藩故居富厚堂、梅山龙宫—紫鹊界梯田、蔡和森纪念馆、湄江国家地质公园等重点文化旅游景区功能配套更加完备,县市重点文体场馆相继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等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不断加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六是饮食文化声名远播。新化三合汤、双峰辣酱、珠梅土鸡、糁籽粑等富有特色的菜肴和风味小吃,多次在中央电视台等媒体推介,正越来越受到人们青睐。

  4、民间投资活跃,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注入了发展活力。根据统计表明,娄底市文化产业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各类资本对娄底市文化产业投资的势头强劲,特别是民间资本开始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并成为文化产业投资的主体。截至2015年底,全市(含县市区)登记在册的各类社会文化经营单位按经济类型分,民营经济占总户数的93%,涉及广播电视、新闻出版、演艺娱乐、网络服务、文化旅游、文化体育等各个行业,民营经济已成为发展壮大娄底市文化产业的生力军。民营企业投资的中影万泉国际影视城、双峰“GFS”石基文化艺术创意产业园、梅山民俗文化村、娄底文化艺术博览中心、国藩溪砚等文化产业项目,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新化洋溪文印”已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最具地缘特色的文化产业品牌,目前从事文印产业的新化人遍布全国各地。

  二、娄底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娄底市文化产业虽然迈出了发展步伐,但与先进地区相比差距还很大。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文化产业意识淡薄,对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律性把握不足。一是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有的县市区和部门单位对当今世界范围内文化产业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融合的趋势、文化因素在经济竞争中的作用、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巨大推动力认识还不够,片面地认为文化主要是一种传统的公益性事业,忽视其产业属性,没有真正将文化产业摆在与其他经济业态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建立科学完整的统计体系和考核评价体系。二是对文化业发展的规律性把握还不够。一些领导干部对文化产业的内涵和外延并不清楚,更谈不上站在文化经济一体化的高度,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推动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来谋划和推进,导致文化产业发展的目标不明、思路不清、举措不力。

  2、文化产业规模较小,产业经济总量占全市GDP的比重急需提高。一是产业总体规模小。文化产业占全市GDP的比重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没有真正成为全市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二是企业规模普遍不大。全市从事文化产业的大多是个体户,注册成为公司的文化企业少,更没有规模化、集约化的文化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比如全市印刷企业160多家,产值才6000多万元,没有一家产值高、效益好的大企业。三是文化企业竞争能力不强。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和合理布局,娄底市文化企业分布范围散、科技含量低、同业竞争大,自我发展能力弱,抗风险能力差。

  3、文化产业结构单一,与相关产业的融合还不紧密。娄底市有梅山文化、湘军文化、红色文化等极具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但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掘、利用、创新,文化、旅游两张皮,旅游开发文化内涵不够,文化资源向产业优势、市场优势转化的能力较弱,特别是通过旅游产业发展销售文化产品和提供文化服务的能力急需提升。同时,文化与科技、文化与体育、文化与金融的融合还不尽到位,文化创新能力不足,文化发展受到资金瓶颈制约,文化相关业态发展不充分。

  4、文化产业引导扶持乏力,政策配套有待进一步完善。一是规划引领作用发挥不够好。一些地方没有根据《娄底市文化强市战略实施纲要》,制定本地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二是文化产业机构力量不够强。虽然成立了文化产业发展办公室,但人员力量还比较单薄,规范的领导机制和运行体制有待进一步健全。三是资金扶持力度不够大。市里设立的每年200万元、县市区每年100万元左右的文化产业引导资金,与全省其他市州相比,还是最少的。四是产业发展环境不够优。一些地方和单位对中央、省里制定出台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没有得到很好的抓落实,没有针对地方实际,出台引导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土地、资金、税收、人才等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问题没得到根本解决。

  5、文化产业人才紧缺,熟谙市场经济的专业队伍有待壮大。文化产业实质上是知识产业,是独具特性的创意产业,是靠人才支撑的智慧产业。娄底市大多数文化经营者对现代企业管理和资产经营知识掌握较少,懂经济、懂文化而又会经营的企业家和专业对口性强的企业经营人才严重紧缺。品牌策划、产品设计、中介服务、市场营销、编导创意、动漫影视等高端产业人才没有形成合理的梯次结构。对文化产业人才扶持培养的机制还不完善,对优秀文化人才的吸引力有限,产生不了人才洼地效应。

  三、进一步加快娄底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文化产业作为21世纪最具活力的“朝阳产业”,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软实力”的重要标志。在当前经济增速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经济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新常态下,加快娄底市文化产业发展,是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大势所趋、现实所需,是调结构、促转型的重要切入点和着力点之一。

  1、着力优化顶层设计,明确文化产业发展目标任务。一是要明确“一个指导思想”。要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针,以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优化文化产业结构为主线,以推进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培育优势文化企业为重点,全面提升文化产业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将文化产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和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促进娄底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二是要出台“一个决定”。要把文化产业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制定《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决定》,明确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意义、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具体举措和体制保障,为全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明方向。三是要制定“一个规划”。在将文化产业纳入“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出台《娄底市未来五年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做到长期有远景、中期有目标、近期有项目,对文化产业的战略布局、产业重点、产业品牌、文化园区、文化企业、推进步骤进行科学规划,为全市文化产业发展谋划指导性、可行性、操作性都强的发展蓝图。

  2、着力深化改革创新,全面激发文化产业发展活力。文化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要按照创新驱动的要求,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以改革的红利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一是要深化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进政企、政事、政资分开,实现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由办文化为主向管文化为主转变、由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转变、由主要面向直属单位向面向全社会转变。二是要激发文化事业单位活力。全面推进文化事业单位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制定完善服务标准和规范,建立健全经费保障、绩效评价和监督机制。三是要深化国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对一般艺术剧团、影剧院、电影公司和文化经营中介机构等经营性文化单位,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的方针,逐步转企改制。四是要完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关于“建立党委和政府监管国有文化资产的管理机构,实现管人管资产管导向相统一”的要求,以及根据省委、省政府《深化省管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方案》精神(湘办[2014]59号),整合现有管理职能,在宣传部加挂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文资委)牌子,由市政府授权市文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监管市管国有文化企业,确保党对国有文化企业重大事项的决策权、资产配置的控制权、宣传业务的终审权、主要领导干部的任免权。

  3、着力培育壮大市场,全力加快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注重市场培育,集合地域文化资源,培育文化消费热点,拓展文化消费领域,重点推动文化产业和旅游、科技、体育、金融等相关产业的的深度融合、共同发展。一是要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这个方面,一要重点在“四色”上下功夫。一是“古”色。将娄底的古邑、古村、古塔、茶马古道、湘军将领古建群等古文化遗存保护好、开发好,吸引游客置身古文化遗址、感受古文化魅力,形成新的旅游热点。二是“绿”色。充分利用娄底市良好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绿色”生态休闲观光旅游,打造“绿”色旅游目的地。三是“红”色。将锡矿山中共第一个企业党支部、双峰县蔡和森蔡畅纪念馆、新化县罗盛教故居、陈天华故居等市内红色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建设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四是“秀”色。以紫鹊界秦人梯田、梅山龙宫、波月洞、大熊山、九峰山、龙山、湄江等自然景观为依托,努力打造自然山水观光休闲旅游胜地。二要充分利用全市30家旅行社这个载体,做好文化旅游产业的宣传推广。三要注重旅游景点文化产品、纪念品的研发、生产和营销,开发梅山竹编、双峰溪砚等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旅游商品,延长文化旅游产业链,让游客玩得开心、吃得放心、买得舒心。四要打造一台集中反映娄底市山水人文资源的文化旅游情景剧。二是要推动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培育和发展创意设计、电子商务、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移动电视、手机报刊等新型文化业态,积极发展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文化艺术服务、网络文化服务、广告会展等新型文化业态,重点扶持新化文印企业集约发展。三是要推动文化和体育深度融合。充分利用体育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大力发展文化体育产业,推动体育健身休闲、体育竞赛表演、体育广播电视、体育动漫网游等产业发展。四是要推动文化和金融深度融合。大力拓展文化企业多元化融资渠道,推进文化要素整合和资源优化配置。

  4、着力推进项目建设,扎实推进文化产业集约发展。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以项目为抓手,有效整合各类文化资源,提高产业集成度,促进优势产业做大做强。一是要突出抓项目招商引资。要加强项目评估论证和包装推介,建立文化产业项目库,把符合娄底实际和产业政策扶持方向的项目纳入项目库。要加强项目招商引资,充分发挥政府在文化产业招商引资中的导向、协调和服务作用,通过“深圳文博会”“湘商大会”“珠洽会”等各种平台,引进大项目、大资金、新技术。要强化项目落地生根,把文化产业项目与其他经济工作项目同部署、同落实,重点抓实抓细大项目,发挥其辐射和带动作用,确保洽谈一个成功一个、建成一个发展一个。二是要突出抓龙头文化企业。通过市场机制和政策引导,以资本为纽带,实行联合重组,培育发展一批实力雄厚、具有竞争力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鼓励支持娄底日报社、娄底广播电视台通过整合行业资源,采取共同投资、相互参股等方式,形成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传媒集团。扶持文化旅游、印刷出版、广播影视、文娱演艺等现有优势文化产业集中,通过技术改造、科技创新,做大一批龙头文化企业,带动群众文化发展, 增强文化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三是要突出抓文化产业园区建设。要采取“政府引导扶持、企业主体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模式,重点推进一批行业性产业基地建设。重点是将原体育中心和即将投入使用的“四馆一中心”进行整合,加快建设文化体育产业园;推动国家级万宝新区文化产业园、仙女寨湖湘文化园、水府影视文化城基地建设;发挥“娄底书画”品牌优势,扶持一批有经济实力、有相对稳定市场的书画营销商和经纪人,组建书画营销公司,带动全市现有的书画廊、装裱店、古玩店走产业化、规模化发展之路。

  5、着力加强组织领导,切实强化文化产业发展保障。一是要强化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对文化产业发展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组织实施、党委宣传部门协调指导、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落实、有关部分密切配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增强“抓文化产业就是抓经济发展”的意识,不断提升发展文化产业的能力和水平。二是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尽快出台娄底市《关于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强化财政、工商、税收、投融资、用地、劳动和社会保障、人才等方面的政策扶持。要增加文化产业发展引导资金规模,加大对重点文化产业项目的引导和扶持。适时设立“娄底市文化产业发展基金”,对重点文化企业和优势项目采取贷款贴息和专项补助等方法,建立文化项目银企对接帮扶机制,扶持优势项目和企业做大做强。三是要加强文化产业人才建设。完善人才引进机制,着力引进一批在全省、全国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文化创意类优秀人才和创业团队。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依托高等院校和文化艺术专业院校,加大对文化创意、文化管理、文化经纪等高级人才的培养,设立文化人才培养专项资金,评选表彰娄底文化产业领军人物。完善人才保障机制,为文化产业领军人才提供优厚待遇,积极解决住房、家属调动、子女入学等方面的问题。

  (作者系娄底市农业委蔬菜科主任科员,文章来源:湖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月刊《研究与决策》2016年第12期。)

来源:红网

作者:刘清华

编辑:许敏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2017/02/20/4216303.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