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把握关键 精准发力 打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场硬仗

来源:《新湘评论》 作者:秦国文 编辑:许敏 2016-12-19 09:06:42
时刻新闻
—分享—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主线,是湖南实现发展方式创新,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南提出“三个着力”,首要的是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场硬仗,必须正确把握好结构性矛盾的本质问题,标本兼治,精准发力。

  以市场为导向,处理好“两只手”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仍然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当前,湖南省各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破题,在债务置换、企业减负、过剩产能化解、房地产库存消化等方面收到了初步成效。但从手段方法看,需求侧管理思维惯性大,在如何提供有效供给方面办法不多、效果欠佳。一些地方还是习惯于用权、不习惯于用法,习惯于治标、不习惯于治本,习惯于应急、不习惯于虑远,政府这只手伸得过长、用得过僵。有的把PPP的“经”念歪了,还是用过去“擅长”的BT模式;有的把去库存的“招”用偏了,总想着加杠杆;有的把降成本的“脉”把错了,还在为一些“僵尸企业”输血。如此等等,影响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

  处理好“两只手”的关系,让二者“各就其位”,关键要认清问题的根本所在,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真正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一方面要让“无形之手”有力。淘汰落后产能也好,创造新供给也罢,一定要发挥“无形之手”的作用,只有市场灵起来了、企业活起来了,资源配置才可能高效率、低成本,才能让生产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所以,千招万招,用市场的思维、市场的方法才是好招,以此推动“三去一降一补”,才能去而不返、降而管用、补而见长。另一方面要让“有形之手”有为。“无形之手”往往受制于“有形之手”,只有“有形之手”会为、有为,拿出“权力清单”,理出“责任清单”,“无形之手”才有发力的空间。改革的目标不是小政府、大市场,而是有为政府、有效市场,政府不是不作为,而是更好发挥作用。“有形之手”不是在需求侧专事投资刺激,更不是在供给侧直接指挥企业,而是要通过深化“放、管、服”改革,更加突出宏观调控和“服务”的属性,针对市场容易“失灵”和“乏力”的环节,加强预期管理和对市场主体的引导,更多地搭建要素市场,为微观经济主体破除藩篱。

  以创新为动力,处理好“两个轮”的关系。经济社会发展中,很多情况下都有“双轮”效应。改革和法治是实现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双轮,创新和开放是实现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发展愿景的双轮。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样有个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和培育壮大新动能,以实现“双轮驱动”的问题。特别是在经济形势复杂的背景下,新旧动力衔接不够,增长动力青黄不接,传统动力苦苦支撑但已经失去了后劲,新动力虎虎生威但还挑不起大梁。这充分说明,传统产能不能一去了之,新动能也不是一抓就行,传统动力的转换和新动力的培育,都非常重要而紧迫。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很多地方着眼于培育新动能,把主要精力放在发展新兴产业上,这无可厚非。但令人担忧的是,一些地方对传统产业改革提升或放任不管、或束手无策。有的只想到破产处置要政策,不善于重组优化找出路;有的只有关停之策,没有转型之招;有的只是拖着、耗着,不敢壮士断腕、绝地反击,这种失之偏颇的举措注定难以见效。

  处理好“两个轮”的关系,实现“双轮驱动”,关键要以创新为动力。创新既能够提高传统产业的供给质量,更好地适应和满足市场需求的新变化,也可以发掘和形成新的增长点,更好地创造和引领市场的潜在需求,把握和顺应新需求产生和变化的方向。创新关键是要激发企业活力,补齐创新“链条”,让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注入双轮之中,实现飞速运转。一方面精准实施产业政策,通过大数据、“互联网+”和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对工程机械、钢铁、有色、化工、农业等进行产业改造和效率提升,让传统动能焕发生机。同时,通过集聚、发挥VR等虚拟技术以及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等领域的技术优势,培育新兴产业,壮大新兴动能。另一方面充分依托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平台的示范、突破、带动作用,补齐技术创新、产品开发、人才聚集等创新发展“链子”,加快《关于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科技强省的实施意见》《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等系列改革创新文件的落地落实,打造政策洼地,形成创新合力,不断解决创新能力与发展需求脱节的问题。通过多管齐下,实现传统动能转型和新动能异军突起,让“两个轮”“动力十足”,推动湖南经济持续增长、跃上新台阶。

  以制度为支撑,处理好“两块板”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质是一场改革,与全面深化改革、落实新发展理念是相通的,核心是体制机制创新,最终目标是形成经济增长新机制。实践证明,无论是规范市场竞争,还是维护公平正义,无论是扬起“长板”优势,还是避免“短板”制约,都需要一套更加完整的制度。实际上,湖南突出存在的非公经济、县域经济、开放型经济、金融经济等“四块短板”,以及科技创新和民生短板,很大程度上仍是制度建设滞后和制度供给不足的问题。但在解决这些发展短板和制约时,一些地方首先考虑的并不是制度供给这个根本,不是以改革的思维和方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是习惯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以工作代替改革。有的为补短板,总是拿财税、地价做文章,不计成本、不计后果,盲目地去引进、去扶持;有的为加强长板,不合实际、不接地气,一味地去跟风、去追新,这样的“蛮干”也可能带来一时的“日新月异”,但明天就可能“涛声依旧”,也可能造出一个所谓的新兴产业,但明天就可能成产能过剩。当前发展中呈现的矛盾和问题更加集中指向制度本身,制度越来越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本质和核心所在。

  处理好“两块板”的关系,让二者“齐头并进”,既要用制度创新让“短板”变长,也要通过制度供给让“长板”更长。首要的是强化政府的制度创新能力,给市场经济运行主体创造优良的制度环境,直接或间接地激励、引导市场主体做出有利于资源最优配置的经济决策,最终实现结构调整的目标。其次要围绕制约经济发展的制度性问题推进改革,增强制度供给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梳理推进“三去一降一补”需集中出台和落实的改革举措,打好组合拳,使各项改革措施同向发力,特别是要加快推进国企、财税、金融等改革,发挥其基础性制度支撑作用。再次要着眼长远,克服去产能行政化、去库存短期化、去杠杆表面化、降成本无序化、补短板雷同化,防止急功近利思想对制度建设、制度创新的忽视和伤害,真正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保证经济体的健康。

  以省情为依据,处理好“两只眼”的关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把省情放在国情甚至世情中去把握,也需要把国情甚至世情结合到省情中来考虑,也就是要处理好“两只眼”的关系,既看省情,也看国情世情。各地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效,但仍有不少地方不求甚解、生搬硬套,眼界不宽、境界不高,没有真正把握带规律性的特点:一是有一般性的理念,但没有一般性的模式。各地因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不同,改革的模式自然也不尽相同;二是有普遍性的问题,但没有普遍性的方法。开放、金融是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沿海地区注重的是政策创新、产品创新,内地需要更加注重的是开放功能和金融体系建设;三是有永恒性的目标,但没有永恒性的结构。改革的目标是追求供需协调平衡,但没有哪个结构可以一劳永逸地实现供需平衡,因此要不断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处理好“两只眼”的关系,让二者“炯炯有神”,必须内外结合、远近结合。一方面,要立足实际,着眼大局,根据经济大省、人口大省、文化大省、绿色大省、内陆大省和发展不足、发展不优、发展不平衡的省情特点,“一带一部”的区位优势,实事求是地选择产业方向和产业布局。按照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四大体系”“五大基地”的战略部署,按照杜家毫书记提出的“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指导原则,扬长避短、错位发展,切忌好高骛远、盲目攀比。另一方面,开阔视野,放眼全国,深入领会中央的精神实质,敏锐捕捉政策动向,及时做好战略融入和战略对接工作,在把握先机上走在前列;充分借鉴外省好的经验和做法,符合实际的则用,见到成效的则取,受到肯定的则试,避免坐井观天、自娱自乐。同时,“两只眼”都要坚持问题导向,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重点解决什么问题,什么是根本问题就从根本上解决什么问题,增强改革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场输不起的战争”,是对全面深化改革决心的重要检验。长痛不如阵痛,苦熬不如苦干。只要树立必胜信念,不因包袱重而等待、困难多而懈怠、有风险而躲避,就一定能坚决、彻底地打赢这场战争,早日收获改革红利。

  (作者系中共湖南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专职副主任,文章来源:《新湘评论》2016年第23期。)

来源:《新湘评论》

作者:秦国文

编辑:许敏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