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至喜:回忆汉墓挖掘,医学教授从棺底摸出腿骨

来源:红网 作者:高至喜 编辑:许敏 2016-12-09 17:42:55
时刻新闻
—分享—

  【导读】考古工作是一种探寻过去的实践。它的神秘和迷人之处在于,考古中工作者在慢慢揭开历史面纱时,期待和惊险会碰撞出兴奋的火花,让人在追求真相的道路上获得一种精神满足感。本期“湖湘名家”,向您介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湖南省荣誉社会科学专家高至善。他回忆自己挖掘马王堆二、三号汉墓的经历,汉墓挖掘、提取文物、清理棺室……通过读他的回忆录,您或许能了解更多这项举世震惊的挖掘工作背后的故事。文章原标题为《我的考古传奇》。

湖湘名家|传承敢为人先的湖南社科精神

  1954年6月,骄阳似火,正在益阳市文化馆工作的我,收到湖南省文化局的通知,要将我调到省剧团从事舞台美术工作。我立马收拾行李,赶到省城长沙。

  到省剧团报到,没想到节外生枝,工作人员挥手告诉我:没必要在此报到了,到北京去参加学习!

  我懵住了,不知犯了什么错误,手提袋怦地落地。

  工作人员这才补充说明了原委。原来,当时文化部、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三家联合举办第三届考古工作人员训练班,在湖南报送的四个学员中有一名政审未能通过,省文化局领导看我根正苗红,又年轻上进,于是临时将我补上了。

  学考古?这是我怎么也没有想到的。但领导的器重让年轻的我热血澎湃,我二话没说,不顾风尘仆仆,提起行李即走,随同郭雄、周世荣、龚道全赴北京参加考古训练班学习。

  一个偶然的机会,无心插柳,就决定了我这一辈子从事文物考古工作。60年的风风雨雨, 许多往事涌向心头,其中马王堆二、三号汉墓的挖掘令我终生难忘。

  专为一项考古发掘成立领导小组

  1972年夏,长沙市东郊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一具完整女尸和一千多件极其珍贵的文物。消息一经公布,即引起世界的震惊。同年初秋,日中文化交流协会理事长中岛健藏一行访问中国。周恩来总理在招待他们观看马王堆一号汉墓发掘和研究的纪录片《考古新发现》过程中,对国家文物局局长王冶秋提问:“另外两个墓是不是也要发掘?”王冶秋根据总理的指示,迅速通知湖南方面做好发掘马王堆二、三号汉墓的准备工作。

(时任省委书记李振军等在3号汉墓考古工地视察。)

  1973年11月,长沙马王堆二、三号汉墓发掘的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就绪。这应是我国考古史上专为一项考古发掘工作而成立的领导小组,也是规格最高、业务最强的机构。既是空前的,也可能是绝后的,即由中共湖南省委书记李振军为组长、王冶秋、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夏鼐、北京最著名的医学科学家黄家驷、上海最著名的科学家王应睐和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张兰明为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省文化局的两位局长兼办公室主任。办公室下设业务组、科研组、后勤组、接待组等。我被指派为业务组组长,由考古研究所专家王续(编者注:两个“予”构成的xu,因打不出,用同音字代替)和湖南考古经验丰富的周世荣为副组长。业务组负责现场发掘清理等工作,我们进行了具体分工:周世荣、李正光负责绘图,何介钧、熊传薪负责纪录,我和单先进、陈美如负责照相,傅举有、邵名荣、陈国安、李孔璧、李利人、丁送来等负责文物保管等。

  11月19日,马王堆三号汉墓的发掘工作正式开始。三号墓位于一号墓南边,相距仅460厘米,与一号墓共用一个封土堆,所以历代的盗墓者都未曾想到这里还有一座墓,未遭盗扰,所以能够完整保存。而由于马王堆所在的部队医院在挖防空洞时正好经过其墓旁,白膏泥封闭层被打穿,领导小组决定先发掘三号墓。考虑到三号墓规模很大,土方任务很重,又决定采用机械化施工和人工清理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发掘工作。发掘人员有来自湖南师范学院历史系的83名师生,有解放军工程兵某部的约20名官兵,还有50名民工分三班昼夜不停地运转。其间,中央纪录电影制片厂、湖南电影制片厂及新华社、新闻图片社、湖南日报等新闻单位的一大批记者和许多科研单位的专家云集发掘工地,十分热闹。墓葬中任何一点新的发现都进行了纪录,如填土中出土的青绿色竹片,及时采集了标本进行鉴定;几枚汉文帝时的五铢铜钱完整地保留了下来;当时建筑墓室用的竹箕、木柄铁锸,也得到了很好的的保护。

  三号墓的发掘工作进展顺利。12月上旬,木椁上面的白膏泥和木炭清理完毕。跟一号墓一样,其木椁盖板上覆盖有一幅完整的竹席,杉木盖板,木质如新。12月10日晚,我们打开木椁的三层盖板,只见棺室周围的四个边箱琳琅满目,摆满了各式各样的随葬物品,估计又有一千余件珍贵文物,又是我国考古史上的一个奇迹。这也是我平生第一次看到如此丰富多彩的出土文物,心情十分激动。

(1973年12月,在马王堆3号汉墓工地。)

  调派一个连的武装战士保卫发掘现场

  湖南省军区司令员杨大易对马王堆三号墓的发掘极为重视,他怕在清理文物时围观的群众过多发生事故,特地调派了一个连的武装战士来到工地值班保卫。同样的原因,墓室内文物清理工作改在晚上进行。我们先清理东边箱。边箱深达一米多,有一大半塞满了文物,无法插足,怎样绘图及如何才能把每一件文物安全地提取上来,成为了第一个难题。技工师傅想出了一个既原始而又绝妙的办法——发掘清理文物技术最好的任全生在腰间系上一根长长的罗布毛巾,老技工苏舂兴扯住他的腰带,任则下垂将墓室内上层的大量漆器、陶器、竹笥等安全地提取了上来。上层的文物可以这样取上来,下层的器物则无法拿到,只得另想办法。经过研究,我们决定制作两个软梯,固定在木椁壁板上,两梯之间置一木板,可上可下,这样就可以下到边箱内去绘图和提取文物,而边箱中清理出一块空地后,工作人员可下到边箱底部工作了。

  清理提取文物是一个非常细致的工作。清理西边箱时,上面有一捆竹简,部分已经散乱。为了按现状将竹简整体提取上来以利于今后研究,我特请考古研究所修复组组长王振江帮忙,他欣然应允。人称“智多星”的他,果然名不虚传。他将自己特制的几十件小工具拿出来,小心地把竹简交叉处用线系起来,约一小时工夫,300余支竹简全部按原样提了起来。这令我大开眼界,钦佩不己。

  各类文物不断从墓室中提取出来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时任省委第一书记张平化和一些省委领导及领导小组成员都坐在墓室南边台阶上观看,湖南师范学院的学生则坐在西边墓坑上,东边墓坑边也站满了人,杨大易司令员还下到北边的墓道底端蹲着近距离看我们清理。大家的兴致甚高,特别是当南边箱的七个大小不一的漆盘取出,一个比一个大,一时引起轰动。经过三天通宵达旦的工作,三号墓的四个边箱中的一千余件文物都已清理完毕。

(技工正在边箱中提取漆器。)

  清理棺墓时摸到一颗玉印

  接着是清理棺室。为了要取得比一号墓更多的棺内信息和资料,领导小组决定在开棺之前就提取棺内的气体和棺液,特请湖南省化工研究所的专家研制了一个仪器,在开内棺之前在棺东南角钻一洞,直接从棺内抽取样品,并及时进行化验分析。把内棺运回省博物馆后,大家都殷切期待又一具完整古尸的出土,几十架照相机、摄像机摆好架势,对准了内棺。可是非常令人失望,打开内棺盖板一看,只见在满棺棕色棺液的上面漂浮着大小不一的丝织品残块,这是包裹尸体的衣衾袍服腐烂后形成的。湖南医学院王鹏程教授戴上长长的橡皮手套,从棺底摸出了一根腿骨。这时大家都泄了气,纷纷散去。

  三号墓的尸体已经腐烂,只剩骨架,令人失望,但在出土文物中却有无与伦比的惊人发现。在东边箱的57号长方形黑漆奁盒内,出土了一大叠帛书,另有一卷帛书和医简。后来经过整理,帛书有艺文、诸子、术数、兵书、方技、其他共六大类五十种,约计十一万五千余字。如有《周易》、《春秋事语》、《战国纵横家书》、《老子》甲乙本、《经法》、《十六经》、《五星占》、《天文气象杂占》、《阴阳五行》甲乙本、《刑德》、《五十二病方》及《地形图》、《驻军图》等。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早已失传的古籍,有的虽有版本传世,但内容也多有不同。这些帛书的出土,是一次空前的考古大发现,其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无论给予怎样高度的评价都不为过。

  三号墓的田野考古工作告一段落之后,北京、上海等地的领导和专家学者陆续离开长沙。马王堆二号墓的发掘则仍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令人奇怪的是该墓墓室上半部为椭圆形,下半部为长方形,奇特罕见;墓室中的填土甚为疏松,原来是此墓密封差,所用白膏泥、木炭数量虽多但胡乱堆放,并未形成密封的环境,加上唐代及以后的两次盗掘,故棺椁早已腐朽,基本上仅存其底板——其为两层椁、两层棺,由于棺椁已经腐朽,所出漆器也已成残片,出土最多的是500枚泥金饼、2000枚“半两”泥钱。比较重要的出土物有:一件镶玉铜卮、铜扣玳瑁卮和一件“三十三年”错金铜弩机等。其中也有特别重要的发现,那就是出土了三枚印章。

  1974年元月13日,长沙马王堆二、三号汉墓发掘领导小组组长、省委书记李振军亲临工地指挥。此日长沙地区北风呼啸,大雪纷飞,考古人员正在二号墓内清理器物——其实是在木椁底板上的污泥中摸寻。何介钧在清理墓室北端,首先摸到了一枚玉印,上有“利苍”二字;接着又摸出一颗龟钮铜印,上有“轪侯之印”四字。按照历史文献记载,应该还有一枚“长沙丞相”的官印,可是反复寻找,均无收获。何介钧说,椁底板有缝隙,有可能漏下去了。于是我们决定将墓底淤泥全部运回省博物馆冲洗。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当其中一担淤泥倒进水池时,一颗“长沙丞相”官印显露了出来。

  三枚印章,说明马王堆二号墓是西汉早期长沙国丞相、轪侯利苍的墓,他死于吕后二年,即公元前186年。马王堆一号墓则是利苍妻子的墓,她死于汉文帝十二年(前168年)以后数年。这三枚印章的出土,使关于马王堆一号墓的年代和墓主是谁的分歧和争论,从此尘埃落定。

  [本期专家简介]

  高至喜(1932-),湖南桃江县人。北京大学结业,研究馆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湖南省荣誉社会科学专家。多年从事田野考古发掘工作。1993年被聘为全国一级文物鉴定确认专家组基本成员,现为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曾任湖南省博物馆馆长,兼中国考古学会理事、湖南省考古学会理事长、湘鄂豫皖楚文化研究会副理事长等职。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长沙楚墓》、《长沙汉墓》研究。编著有《楚文化的南渐》、《楚文物图典》、《长沙楚墓》等10余部;发表论文、考古报告和其他文章210余篇。论文《中国南方出土商周铜铙概论》获湖南省首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专著《楚文化的南渐》收入《楚学文库》,获第三届国家图书奖。

  每一个有成就的学术大家,身后都有一段不为人知的奋斗史。为传承敢为人先的湖南社科精神,追寻他们跌宕起伏人生中的闪闪亮光,由湖南省社科联、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特约供稿,红网论道湖南频道“湖湘名家”栏目精心编辑,在每周五陆续推出湖南省社科专家们鲜为人知的精彩故事,以此照亮后辈学者的前进之路。本期为2016年第6期

来源:红网

作者:高至喜

编辑:许敏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2016/12/09/4159807.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