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李建华:中国伦理学须植根本国道德土壤

来源:红网 作者:李建华 编辑:许敏 2016-07-18 17:35:30
时刻新闻
—分享—

  伦理学是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建设中发挥着价值引导与道德规范功能。而现有伦理学表现出时代的滞后性,没有体现中国特色,缺乏中国态度。作者认为,中国伦理学必须植根于中国道德土壤,立足于当代中国实践,着眼于中国重大问题。构建中国伦理学,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传统伦理和西方伦理为参照,以学术、学科、话语三体系为抓手。

  一、为什么要提出建设中国伦理学

  提出建设中国伦理学,主要基于以下考虑。

  1.现行的伦理学已经表现出时代的滞后性

  我国现有的伦理学基本上是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解释道德现象的一种理论体系,滞后于世界伦理理论的前沿和中国现实的道德生活。其主要原因是,传统伦理未实现现代转型,以及以苏联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为基础的伦理学体系与中国话语之间存在间隙。

  2.现行的伦理学没有很好体现中国特色

  我国主流伦理学的言说方式和建设路径没有完全融入中华民族的特殊语境。主要表现为,伦理理论缺乏民族维度。一些优秀的道德元素没有融入伦理学体系之内;伦理范式缺乏中国特质。伦理学界大量引入、介绍西方理论,忽略了从中国的道德脉络和道德叙事中形成属于自己的伦理范式;伦理立场缺乏中国态度。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我们处在道德共同体之内。如何将共同体的道德立场表达于伦理学之中,成为学界亟待解决的课题。

  3.现行的伦理学难以形成世界对话权

  国际对话不是简单意义上的语言交流,而是赋予自己权力的方式。原有伦理学过多沉浸在其他文明的道德话语之中,从理论内容到表达方式都依据他人(主要是苏联和西方)的规范与标准,以并不属于我们或者我们不擅长的方式参与交往,让我们难以完成对于既有理论的超越从而处于被动地位。如何通过学术整合发出中国伦理学集体的声音,任重道远。

  二、中国伦理学的内涵与特色

  中国伦理学有别于中国化传统伦理、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和西方伦理学,应是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探索与实践、与民族文化高度融合的产物。

  1.中国伦理学植根于中国道德土壤

  唯有植根于我国道德文化,中国伦理学才能形成独特的气质与风骨。然而,这并非要将现代社会置于传统伦理的规导之下,中国伦理学是基于当代中国的道德共识,以我们所熟悉的道德话语表达伦理诉求,以我们的道德思维对现代生活进行伦理反思,以我们普遍认同的道德生活方式促进伦理价值的实现。

  2.中国伦理学立足于当代中国实践

  实践是伦理学的基本向度,中国伦理学的生成与发展须立足于中国实践。我国有着与其他民族、社会不同的道德实践环境。其一,我国积淀了独特的道德传统。千百年来,道德一直处于我国社会话语的中心地位。其二,我国社会保留着熟人社会的诸多特征。虽然我们开始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换,但社会行为和心理还是受到熟人社会的影响,延续着熟人社会的道德习惯。其三,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之中,社会流动性增强,社会分群趋势明显。群体间的道德关系日趋复杂,也衍生出新的道德诉求。

  3.中国伦理学着眼于中国重大问题

  对于国家重大问题的回应是伦理学形成中国特色、保持学术活力的主要途径。当代中国的重大问题主要源自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世界格局的变化内生对于新型国际正义秩序的吁求。全球化背景下,应对诸如气候变暖、消除贫困等,在共同而有差别的责任面前,准确定位国家的伦理角色,才能在充分保障国家权益的基础上履行我们的应尽义务。其二,社会生活的变革引发了道德话语的改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结构、运行机制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如近年来,社会完成了从国家权力支配向多元权力共治的现代转型。要在多元权力结构中维护党的政治权威、保持各种权力间的界限、达成权力主体间的协同合作,就必须对社会道德关系进行调整。其三,新技术的出现与推广导致了新的道德难题产生。比如网络技术、移动信息技术的普及,深刻改变了人的交往方式。生物技术在提高人们生命质量的同时也改变了人类的繁衍方式,打破了自然伦理关系。要免于陷入新技术的道德困境,必须进行伦理观念和思维模式的革新。

  三、构建中国伦理学的初步设想

  构建中国伦理学的要义在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导,充分吸收人类道德文明成果,建设富有中国特质的学术体系、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

  1.中国伦理学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指导

  其一,中国伦理学必然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立场,从社会主义关于人与社会关系定位解读道德生活的价值与意义,提炼适合当前社会状态的伦理原则与规范体系。其二,中国伦理学必然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解释、解决道德问题的基本进路。其三,中国伦理学保持学术开放性,以批判继承的方式对待传统道德文化和为人类共享的道德资源。

  2.中国伦理学要以传统伦理和西方伦理为基本

  一方面,要怀着文化自信回溯自己的道德历史,充分挖掘传统伦理的精华。传统伦理蕴含的对于高尚人格的追求、对于生命的关怀、对于自然的敬畏依然是宝贵的道德财富,为解释当前伦理现象、规避伦理困境提供了道德智慧。另一方面,要秉持尊重、包容、平等的姿态从西方伦理中汲取养分。在长达千年的学术探究中,西方建立了成熟、规范的伦理学体系,对于现代性问题也有更早的体验与关切,参照西方伦理有助于我们加速中国伦理学的现代化进程,预判社会发展中可能发生的道德问题。

  3.中国伦理学要以学术、学科、话语三体系为主

  就学术体系而言,要形成科学的学术规范和评价标准,促进伦理学的健康发展,除了杜绝学术不端行为,还要凝练学术形式、内容的基本要求。此外,建设中国伦理学还需诉诸客观、合理的评价体系。伦理学有自身的学术逻辑与规律,优秀伦理学成果的产生通常需要深厚的道德知识与经验积累,是在对社会生活长期思考基础上形成的,所以不能以单纯的量化指标或者经济价值对之进行评价。就学科体系而言,其一,要厘定学科门类,划定学科之间的清晰边界。当前的伦理学科分类过于宽泛且缺乏明确标准,一些新兴学术方向的兴起导致学科从属关系的混乱。实现学科分类的规范化是构建中国伦理学的重要基础。其二,要推进学科的交叉与联结。伦理学的特点在于道德存在于广泛社会领域之中,要思考、解答相关领域的道德问题,不仅需要道德知识,还需要道德知识与专业知识的融合。目前,伦理学虽然形成了很多交叉学科,但道德知识与专业知识之间存在着明显的鸿沟。实现专业知识与道德知识的统一是伦理学学科建设的重要方面。其三,要确立学科优势。越来越多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了伦理学研究,但是学科同质化倾向明显,如何凝练本专业的学术特色、确立学科优势,成为伦理学界面对的普遍性问题。这要求伦理学学科结合人才队伍、研究传统,准确定位学科主攻方向、建设目标,建立符合自身学术条件的培养体系和研究机制。就话语体系而言,构建伦理学流派是把握学术话语权的中心环节。可通过组织稳定的学术团队,获得丰厚的学术积累,实现学术传承,从而形成厚重的学术话语。

  (李建华,男,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浙江师范大学、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文发表于《中州学刊》,转载时进行了删减。)

来源:红网

作者:李建华

编辑:许敏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2016/07/18/4037619.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