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周克臣漫谈新闻实务(四):摄影艺术作品的立意与境界

来源:红网 作者:周克臣 编辑:程赛 2016-01-07 10:14:44
时刻新闻
—分享—

  【编者按】湖南省文史研究馆员,湖南省体育局原副巡视员周克臣曾作为一名媒体人,先后担任过《中国体育报》记者、《体坛周报》社社长,被选为中国体育记者协会常委、湖南省体育记者协会主席。在其《自言自语》文集的序言中,他认为这一辈子,“最亲密的战友”还是那杆笔。“那杆笔”写下的是对新闻事业忠诚的爱与担当。《论道湖南》频道采撷了作者数篇关于新闻采写技巧的文章,推出《周克臣漫谈新闻实务》的专题报道,期望对新闻业界能丰富实战研究案例,对当下的新闻人的采编工作有所启迪,也为众多的新闻学子打开一扇学习之门。

湖南省文史研究馆员,湖南省体育局原副巡视员 周克臣

湖南省文史研究馆员,湖南省体育局原副巡视员 周克臣

  
  社会已进入资本时代,各类艺术品都可以商品的形式存在于社会。然而,意境永远是艺术作品的生命。因此,给摄影艺术作品创作别具一格的标题和说明词,不仅能起到点题与说明的作用,而且能产生丰富艺术构成、增加文学韵味、提升作品境界、加深画面意蕴、启发观赏想象等多维效果,是提高作品艺术品位、社会效应和经济价值的重要手段。
  
  【摄影技术的社会功能】
  
  摄影艺术同其他艺术一样,属于意识形态领域,能对社会生活产生反作用。其主要的社会功能有三:
  
  一是认识功能。通过作品帮助人们认识所反映的事物与生活,提高人们对现实生活的认识能力,帮助人们多角度观察自然,观察生活。摄影作品有着鲜明的瞬间纪实性,以其真实的形象再现或凝固社会生活中某个特定情节,扩大人们的视野。如希望工程中那个小女孩的眼睛、汶川大地震的惨烈和北京奥运的精绝,都给人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深刻印象;风光摄影可以帮助人们认识更多的名山大川、古迹胜境及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广告摄影则能让消费者对产品有更具体的了解。
  
  二是教育功能。摄影创作必须到现场,其作品的本质就是真实,真实地记录瞬间、记录精彩、记录历史、记录风云。摄影作品在准确反映客观现实生活的同时,体现着摄影者对生活的态度和评价,当人们欣赏摄影艺术作品时,能潜移默化地受到作者倾向与态度的影响和教育。
  
  三是审美功能。摄影作品的认识功能和教育功能是通过寓教于美、寓教于乐体现的。没有美,便没有摄影艺术。摄影作者通过精心选择,确定摄影对象,采用最佳角度,通过用光、构图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在最恰当的时机按下快门,创造出美的作品,给人以美的享受、美的熏陶、美的愉悦。摄影作品的美,不是抽象的,而是真实的。美的形象体现了作者的道德观念、社会理想,使优秀的摄影作品成为崇尚优良品德,批判落后现象,反映真善美的结合体。
  
  一幅优秀的摄影艺术品,如果能使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三位一体存在于一个画面之中,则一定是传世佳品,再通过与之融为一体的别具一格的标题和说明词,则能达到最佳境界。
  
  【作品是第一位的】
  
  作为摄影艺术家,作品是第一位的。艺术创作是个体劳动,不要迷信文凭、学位这些头衔;作品出头衔,头衔不会出作品。好作品是长期艰苦创作的结果,真正的艺术家,都是在艰苦创作中成长起来的。要潜心走自己的路,创作具有自己特色的作品。艺术是真情的凝注,境界是情感的真实,情感是多年人格、多方面因缘修来的结果。技术只是手段。没有情感和心灵的波动,出不了好作品。
  
  【摄影艺术创作的过程】
  
  所谓摄影艺术,是作者利用所掌握的摄影技术,充分发挥照相机的功能,以摄影对象为载体,艺术性地表现思维空间的过程。
  
  摄影艺术创作是以生活为源泉,以感知为基础,以想象为手段,以情感为动力,以思想为灵魂,在现场对被摄体进行直觉判断、迅速摄取最具典型意义之瞬间形象的“瞬间艺术”,不可能像绘画那样可以反复修改。好镜头是时过境迁、永不再来的。例如人物摄影、动物摄影、体育摄影、动体摄影等等以抓拍为主的摄影都是如此,就是静物摄影、风光摄影等等,由于受到角度、光感和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好镜头不可能长久留存,也是稍纵即逝。因此,每张作品可以说都是孤本。
  
  摄影艺术作品的构成,必经经过三个阶段:
  
  一是创作。寻找素材,精心创作;
  
  二是制作。从成堆的原始照片中选择佳作,精心加工;
  
  三是传播。让作品通过多种传播媒体如报刊、电视、网络,展览,书刊、画册、杂志等等传送到广阔社会,得到社会的认可。
  
  【做艺先做人】
  
  艺术创作是作者人生的形象写照。任何人发表文章,出版著作,传播艺术,都是以作品为介体,表现自己的文思文理,阐述自己的观点观念,倾诉自己的感情感受。唐代著名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孙过庭论书道时说,只有“务修其本”,才能“达其情性,形其哀乐”,创作出绝妙作品。为摄影艺术作品创作标题,其基本目的,是通过从作品画面形象中引申出的意境与哲理,使作品具有深刻思想内涵而耐人寻味地表达作者对生活对社会的深刻认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从内心深处感悟社会与人生,使作品成为作者抒情、表意、畅怀的真情写照,使观赏者通过作品神交作者的高尚人品、深厚修养和不俗境界。
  
  人品和境界,是德、识、才、学、行五方面的综合反映。按东方观念,德、识、才、学、行集中表现为儒、道、佛三家倡导的正气、清气、和气。文怀沙有书曰:“孔子尚正气,老子尚清气,释迦尚和气。东方大道其在贯通并弘扬斯三气也。”
  
  政者,正也。苏东坡《前赤壁赋》说:“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道德经》说:“多藏必厚亡”。有些人为人不正,为政不正,豪取巧夺,身败名裂。
  
  清者,雅也。所谓“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刘禹锡《陋室铭》语),“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诸葛亮《诫子书》语),“致虚极,守静笃,容乃公”(老子《道德经》语)。
  
  和者,善也。相反相成以为和,善是和的核心。荀子曰:“以善先人者谓之教,以善和人者谓之顺”。与人为善,便和谐;虚怀谦逊,便和平;严己宽人,便和睦;和睦相处,便和气致详。
  
  老子有个著名的理论,叫做“无为而治”:“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这是2000多年前朴素的理想唯心主义思想。社会的发展,使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17世纪的苏格兰人亚当•斯密在他的名著《国富论》中说,每个人“都只打算赢得他自己的利益”,“通过追逐他自己的利益,经常将社会推进到更有效率的状态。”这种追求与竞争同样是艺术创作的重要动力。
  
  做人是做艺的基础。我们每个摄影艺术家都要力求将这“三气”表现在自己的作品中,并通过标题创作予以加强。我们的行为,要恪守正气、清气、和气;我们的作品,要弘扬这“三气”。诚如是,我们创造的艺术,便成为和谐社会中的亮丽风景。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来源:红网

作者:周克臣

编辑:程赛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2016/01/07/3882150.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