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红观娄底:如何重塑娄底城市文化?

来源:红网 作者:李利华 编辑:司马清 2015-10-29 10:44:17
时刻新闻
—分享—

  城市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特色是城市文化的标志,有文化特色的城市才有魅力。而城市文化特色的重塑,首先在于对城市文化特色的挖掘和认知,其次在于城市文化特色的保护和继承。不同的自然环境、历史环境、社会环境中的城市有着不同的文化特色。
  
  首先一说到文化,我们想到的就是发掘本地历史人物、名人,查看城市历史遗迹,挖掘民俗民风,然后围绕这些方面大做文章,举办这个节那个节,这个论坛那个论坛,以扩大影响,提高知名度,这也没错。但对娄底中心城区而言,无论是她的历史跨度还是历史厚度,都比较短比较薄,尤其是历史遗迹,在那个混乱时代,基本上消失殆尽,现存的已少之又少,且无有历史重大纪念价值的遗迹。那娄底应当如何找到城市文化的突破口?如何塑造自己的文化特色?
  
  尽管娄底这些年的城市发展是有目共睹的,但城市发展是重数量轻质量,重开发轻保护,重容积率轻绿地率,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城市建筑的无序,高楼大厦遍地都是,且基本上都是100米高层,导致城市空间水平化,无城市主导色调;城市天际线、城市色彩杂乱无章,城市建设在经济利益方面作出太多让步。“城进山退,城进水灭,建筑囚禁公园”,城与山水没有很好统一协调,在城市特色塑造方面还缺少力度,在结合自然山水方面缺乏行动。所以娄底城区是缺少魅力、缺少特色的,这又在一定程度阻碍了城市经济发展,过去所重视的土地经济所带来的红利,其实已被这些毫无特色可言的建筑抵消了。
  
  因此,当前我们在城市文化重塑方面,应该从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生活方面开始做起,重塑场所文化,重塑城市建筑文化,重塑城市礼仪文化。
  
  如何重塑场所文化呢?
  
  场所文化营造从娄底城市形态大格局来看,城市就是一个大场所,从城市外部环境来说,这个场所应当与自然和谐共生,山水共融,而不是对立与排斥关系,保留大的生态基底,保持大山水自然格局,打造山水田园城市形态,为市民营造一个“显山露水”、“山、水、城”共生的环境。由大开大挖模式转变为依山就势模式,由“囚禁公园”转变为“释放公园”,由封闭空间理念转变为开放空间理念。从风水理论而言,保护好娄底的大山大水格局,也就是留住了娄底城市的“气”,气聚则财聚。从内部环境来说,场所文化营造就是市民交往空间、休闲游憩空间、阅读空间等的营造,包括文化场所、书店、书城、文化馆、展览馆、图书馆、展览馆等,娄底城市建设应当着重这些空间的打造,并考虑市民的共享性,从市级、区级、社区级三级体系着手,让市民全方位享受场所文化熏陶,市民在场所中相互交流,从而创建集体人格。任何一处阅读场所,都彰显着一个城市的文化气质,也代表着城市间的文化差距。着力培养一个城市的阅读能力,其实就是在培养一个城市的生存能力。
  
  如何重塑城市建筑文化?
  
  城市建筑,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城市的脸面,这张脸的好坏与我们每个市民息息相关,所谓“低头不见抬头见”,眼睛怎么也躲不开。因此,它们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审美空间,天天与市民见面,如果这个城市的建筑文化是丑的,那么整个城市市民都会受到这种丑文化的熏陶,一起受污染,造成文化上的沦落。笔者从考察过的欧洲的城市建筑文化来看,那种建筑不但外表美观精致,而且建筑的形式与比例都给人以美的享受,每一个窗户、柱子都那么讲究、细致,那里的市民每天都熏陶在美的画面里,这对健康的集体人格的塑造是很有好处的。今天谈娄底城市的建筑文化,就应当从现在开始做起,着重沿街建筑的立面形式、风格、开敞空间等的营造,特别是公共建筑地方化、特色化的体现,着力去打造一张漂亮的脸谱,娄底属新兴城市,“亡羊补牢,犹未为晚”。
  
  在城市建筑文化中,我们在着力打造沿街建筑的同时,还应注意街道家具的打造,这些路灯、长椅、花坛、栏杆、垃圾桶、地板等,全都是城市公共审美的载体,也是城市文化的重要元素。其次,还应注意城市公共空间中广告的规范,这一承载现代媒体功能的构造物,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城市的美观,而广告的主要内容是文字,文字这一中华民族最古老的文化,能否在广告中以书法的形式有所体现?能否对广告柱、广告牌结合地方特色进行设计?而不是目前随意无规范的做法。当然,公共审美的最后标准,无论是建筑文化还是街道家具文化,都应当结合自然,融入自然。我所提倡的一切理念,最终就是让自然山水占据城市的主角,成为城市的灵魂,而建筑成为配角,成为点缀。
  
  如何重塑城市的集体礼仪?
  
  如果说建筑、街道、山水是城市文化“死”的、“固定的”呈现者,那么城市文化的“活”的、“移动的”呈现者,便是城市的市民,是表现在每一个市民身上的素质、谈吐、精神风貌、文明程度,也就是市民身上的集体礼仪。当前,娄底正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这恰恰是一个城市集体礼仪的重塑契机,设计一座城市的集体礼仪,可以多层次、多方位齐头并进,让每一个外地人都能感受到娄底市民的热情、真诚、友好、开放,集体礼仪的培养更多应从年轻人入手,从学校入手,让每一个市民把传统美德当作自觉行为,这便是这个城市的魅力所在,也是这个城市最大的竞争力。
  
  娄底城市文化应当说还是错过了过去,也没有足够重视现在,在当前经济结构转型的激流中,一切同质化、平常化的东西都难以驻留。经济发展的本质其实也就是文化过程。一个城市生命力的强弱就取决于这个城市文化的强弱。重塑娄底城市文化刻不容缓但又任重道远。

    文/李利华


来源:红网

作者:李利华

编辑:司马清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2015/10/29/3825800.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