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多家主流媒体关注《船山学刊》创刊百年研讨会

来源:红网 作者:青日 编辑:程赛 2015-08-24 13:51:47
时刻新闻
—分享—

  8月20日,由湖南省社科联主办,衡阳师范学院、湖南大学岳麓书院、衡阳县人民政府协办的“《船山学刊》创刊百年暨船山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在长沙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14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盛况空前。多家主流媒体争先报道,其中《光明日报》、《湖南新闻联播》对此次会议进行报道,《湖南日报》共刊发了两条新闻及一个专版,红网、《潇湘晨报》、《长沙晚报》都对会议作了详细报道,新浪、网易以及凤凰网等主流媒体网站对活动报道多次进行转载。以下为有关媒体报道情况。
  
  《光明日报》:《船山学刊》纪念创刊100周年
  
  《船山学刊》创刊百年暨船山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20日在长沙召开。武汉大学国学院院长郭齐勇、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唐凯麟、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张学智、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杨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肖群忠等100余名专家学者就船山研究和《船山学刊》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
  
  1915年8月20日,近代学者刘人熙创办《船山学报》(1991年更名为《船山学刊》),并在发刊词中写道:“愿广船山于天下,以新天下。”与会专家表示,千百年来,在三湘大地涌现了一大批“领风气之先”的杰出人物,王船山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100年来,《船山学报》和《船山学刊》在船山思想的旗帜下,汇集了一大批专家学者和仁人志士,对船山先生的思想、生平、人格以及湖湘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一大批有分量、有影响的学术成果,对传承船山精神、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了特殊而重要的作用。响的学术成果,对传承船山精神、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了特殊而重要的作用。
  
  《湖南日报》:研究船山思想弘扬湖湘文化——纪念《船山学刊》创刊百年暨船山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在长召开
  
  由湖南省社科联主办的“《船山学刊》创刊百年暨船山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在长沙召开。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省社科联主席许又声发来书面讲话,老同志唐之享以及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140余人出席研讨会。
  
  许又声在书面讲话中希望大家深入研究王船山精神,努力为书写中国梦的湖南篇章凝聚强大的精神力量。
  
  王船山,湖南衡阳人,我国明清之际哲学家,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著书立说40多年,留下800多万字的成果,涵盖经、史、子、集各个方面,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1915年8月20日,我国近代著名学者刘人熙创办了《船山学报》(后更名《船山学刊》),以船山思想研究为核心,旨在弘扬湖湘文化,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至今已走过百年历程。与会专家和学者表示,《船山学刊》能在历史的层层迷雾中传承百年,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实属罕见,既是湖湘文化、船山思想具有很强穿透力的有利见证,同时也体现了湖湘学人的执着精神。
  
  据悉,为配合此次纪念活动,省社科联出版了《〈船山学刊〉百年文选》,共计6大卷,近300万字。
  
  《湖南日报》评论: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
  
  优秀的传统文化,总是在默默无声中传递生生不息的力量。300多年前,一代大儒构建的“船山学”思想体系,以其深厚挺拔的姿态显现了其穿越时空的文化意义。
  
  8月20日,《船山学刊》创刊百年暨船山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在长沙举行,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阐发船山思想的历史贡献和时代价值,表达对先贤“坐集千古之智”的景仰。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集大成者,王船山学术精深,思想广大,其学术、其思想为湖湘学派和湖湘文化浇筑了坚实的基础,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曾产生过重大影响。
  
  走近船山先生,首先是感悟其心系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船山先生一生历经磨难,但始终不弃救国复兴之志。他强调知识分子应担负起“匡维世教、救君之失”的社会责任。这种责任意识不仅在历史上发挥着激浊扬清的积极作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湖湘儿女为国为民艰苦拼搏,而且启示当代学人脚踏实地,承担起振兴中华的历史重任。
  
  走近船山先生,就会感悟其求实谋新的探索精神。船山先生认为宇宙世界和人类社会都只有在运动变化中才会充满生气。由此,他强调社会历史和人生的进步必然规律。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没有一成不变的固有模式,事物的自我更新、人生的创造发展都在于“日新”当中。他的“日新”哲学为近代社会变革提供了思想基础,也为当今深化改革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动力。
  
  走近船山先生,就会体味其坚韧自省的修身之道。船山先生虽身处乱世,但矢志主张“凝神专气以守吾心之义”,倡导将外求之心转向内在精神的提升。他主张人们要正确解决义利、理欲、公私、群己等关系问题,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荣辱观。这对于在当今在是非面前迷失方向、在物欲中失去理智的人来说无疑具有巨大的教化意义。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的复兴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中华软实力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而成长于湖湘大地的船山文化无疑是一座能够让我们汲取丰富养料和能量的思想宝库。
  
  《湖南日报》:船山思想,百年传承——船山学刊的故事

  (1991-1992年的《船山学刊》基本延用1984年以来的栏目体例,并增设了新栏目,发表了一批有价值的船山佚文和有相当思想深度的论文。《湖南日报》记者田超翻拍)
  
  千百年来,在三湘大地,涌现了一大批“领风气之先”的杰出人物。王船山,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船山何人?中国传统文化集大成者
  
  王船山,名夫之,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生于公元1619年,卒于公元1692年。
  
  王船山晚年隐居衡阳石船山下,以石船山自号,故后世学者以“船山”称之。他生于明清之际的大动荡时代,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潜心著述40年,留下著述百余种,400余卷,800余万字,思想博大精深,论述别开生面,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王船山以“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的担当精神,对中国历史脉络、现实状况和未来发展,予以全面系统的总结和阐发,形成了体系完备的学术思想,同时还开创了清代以来的新学风。湖南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副主席周发源认为,王船山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精神源头,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集大成者,同时,他也是民族复兴的启蒙先声。
  
  但是,周发源也认为,船山逝世后,船山思想很长时间湮没不彰。直至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危机,渴望寻找救国救民真理和志在匡复华夏文明的志士仁人,逐渐发现了船山思想这座精神富矿,并使船山思想重新光耀于世。
  
  “船山的思想被发现与活化,与他自己所预言的两百年以后基本吻合。他真是位有先知卓见的奇人。”周发源不由得发出感慨。
  
  百年学刊,三度复刊风雨坚守
  
  为光大船山精神、激励国人奋起,1915年湘籍学者刘人熙(改革志士谭嗣同的老师)在创建船山学社的基础上,又创办了《船山学报》(后更名为《船山学刊》)。百年风雨中,刊物始终与国家民族同呼吸,与时代社会共发展,期间历尽艰难,三次停刊,三次复刊。
  
  “所幸,船山先生‘历忧患而不穷。处死生而不乱’的精神一直贯注其中,刊物总能在各方鼎力相助下屡仆屡起,并在曲折中前行。”身为《船山学刊》现任主编,周发源对该刊物顽强的生命力敬佩不已。
  
  流传下来的几段故事,似乎让我们看到了《船山学刊》在历史风雨中的光亮。
  
  上世纪30年代,《船山学报》曾给个人、图书馆、党政机构,社团组织等赠阅刊物。不少人在获赠《船山学报》后,被其内容所吸引,从而正式订阅。如湖南桑植县立第一小学的校长王承让在收到《船山学报》第一期后,认为学报“材料丰富,裨益后学,良非浅鲜”,他并寄上伍角钱,合此前寄的一共一元五角,订学报全年。其中,也不乏有读者来书商讨某个问题的。《船山学报》得到广泛传播,产生了思想共鸣。
  
  尽管刊物命途多舛,但国内学界从未停止过对于船山精神的研究。1962年,湖南、湖北两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举办了“纪念王船山逝世270周年学术讨论会”,这是全国学术界的一次盛会,武汉大学校长李达等倡导并主持,出席者有冯友兰、嵇文甫等大家。
  
  始终弘扬爱国主义,维护民族独立,倡导优秀中华文化、湖湘文化和船山精神,正是这些因素,才使得《船山学报》书写百年传奇。
  
  船山精神,湖湘文化的重要精神源头
  
  作为中国明清之际早期启蒙思潮的哲学代表,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王船山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关于王船山,有这样一个故事。据说,当年王船山到北京去赶考,结果考试期间,清兵入关,他亲眼看到国家的灭亡,作为一个读书人,他痛心疾首,痛不欲生。所以他要做孤愤之人,他房屋中堂有一副对联:“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意思是说“六经这样的文化在责备我,督促我打开新的局面,我这个七尺身躯已经随从明朝的那个天走了,现在我可以把我活埋了。”当时,他万念俱灰,最终,他还是坚持活下来。他立志要救这个国家的文化,让国家的文化得到新生。
  
  “船山思想”涵盖历史、哲学、美学诸多领域,只言片语,并不能完全概括它的内涵。
  
  武汉大学国学院院长郭齐勇认为,船山思想主要是解决人与自然,人与超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他引用了我国著名哲学家熊十力先生评价船山的八个字:“尊生、明有、主动、率性”来阐释船山思想和人格的特点,即:尊重生命;强调有,反空泛;讲现实,主动,强调事物的变化和创新,与时俱进;理欲合一,体用不二。
  
  郭齐勇总结道:“可以说,船山思想是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扇重要窗口,是充满民族精神和学术精神的一座精神富矿,是滋养一代又一代湖湘学人的一个学术家园。”
  
  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性,船山思想也有其本身需要革新的部分。岳麓书院院长朱汉民分析称:“在弘扬和传承王船山思想精髓时,我们也需要辩证看待。例如,他对于商人的价值看法就有待商榷。王船山认为‘农人力而耕之,贾人诡而夺之’,他只认可了农民和手工业者的制造价值,没有看到商品流通带来的社会价值,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
  
  回顾百年,传承弘扬“船山精神”在当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
  
  新的时代下,船山思想也好,湖湘文化也好,中国传统文化也好,都被赋予了新的使命。
  
  当下,我们究竟要如何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服务当代社会文化建设呢?
  
  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中国文化院院长许嘉璐说:“文化在街道上,在家庭里,要关注当下,关注世界,关注未来,书院可以是一个很好的抓手。”
  
  他以山东的尼山书院为例,山东依托全省153个县和市,每个县市建一个尼山书院,邀请教授、专家到书院讲课,不是《弟子规》背诵,没人去吆喝,老百姓们自发来听,老头、老婆婆们带着小凳子、小椅子来听,妇女带着孩子来听。从开讲之后,不少村子面貌改变了,民风变了,婆媳不打架了,不孝的现象也大量减少了。湖南有很丰富的书院文化资源,同时也有很好的利用书院讲舍等传播船山思想的传统,湖南应当继续坚持这一传统,创新弘扬形式,让船山思想走进街头巷陌,浸润人心。
  
  《光明日报》国学版主编梁枢在参观完湘西草堂、衡阳船山研究基地、石鼓书院等地后感慨:“‘船山文化’的影响,就像涟漪,是一圈一圈从内往外扩散的,可以源源不断向外提供力量。”同时,他也建议湖南要利用好“船山学”这个精神资源,同时要推动“船山学”、“湖湘学”、“中国国学”学科建设,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到实处、落地生根。
  
  郭齐勇补充道,船山精神的传承还应该结合现在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特点,可制作成话本、历史剧、小故事、微视频等,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
  
  《船山学刊》执行主编、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院院长王泽应说:“在每个时期,《船山学刊》都被历史赋予了新的使命,在纷繁复杂的当代,年轻人更要深入学习像“船山精神”这样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我们才能有足够的定力面对外来文化的入侵。”
  
  《湖南日报》:中国走向现代化的第一个思想家——访湖南师范大学教授、省社科联原主席郑佳明

(1914年在郭嵩焘思贤讲舍旧址上创设的船山学社。资料图片)

  
  湖南日报:《船山学刊》历经百年风雨,今天我们纪念它,这说明了些什么?
  
  郑佳明:第一、说明湖湘文化有很强的穿透力。船山思想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王船山也是中国明末清初一个重要思想家和哲学家。从屈原、到周敦颐再到王船山,这是湖湘文化一以贯之的脉络。第二、说明湖湘学人有一种执着精神,以一个人命名的一本刊物经过100年风雨洗礼,有几代学人的执着坚守。第三就是大环境,全国的专家学者聚集到长沙探讨研究船山思想,这离不开现今国学复兴的大背景。
  
  湖南日报:王船山的精神内核有哪些?
  
  郑佳明:明末清初的社会背景决定了王船山思想的现实性、转折性、历史性。他不是理论研究,而是对现实的研究。
  
  他是明朝遗民,清朝安定后出台了一些宽容的政策,派人邀请王船山出来做官。而他那个时候在湘西草堂,这个地方很穷,交通不便,他种了一些姜,他的书斋叫作姜斋,他种姜到市场上去卖,换点米,煮点饭,自己种点小菜,有的时候别人来看他不空着手来,给他带一些笔和纸。
  
  当时湖南巡抚派人给他送来东西,他一概不要,写了一副对联:“清风有意难留我,明月无心自照人”,意思是:清风有意也留不住我,明朝的月亮虽然无心但是照在我心里。他这种民族气节,从屈原到王船山,再到谭嗣同,贯穿在湖南人的血脉里。这个跟他“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的精神内涵是一致的。
  
  湖南日报:船山思想是如何传承下来的?经历了哪些阶段?
  
  郑佳明:因为他把自己看做是明朝的人,他的文章、著作不被清朝接受,在清朝的统治下埋没了200多年。后来,晚清王朝遭遇巨大危机,西方觊觎,列强入侵。这时候,他的思想有现实意义,在民间得到广泛流传。湖南的陶澍、魏源、邓显鹤等整理了王船山的著作,出了《船山遗书》。那是第一次对他的作品和思想做梳理。
  
  后来曾国藩发现了船山思想的巨大魅力,经请示清朝廷,把《船山遗书》做成了《船山全书》,到现在,岳麓书社出了《船山全集》。他的著作和思想带着一路的历史风尘,反映了时代的变迁。
  
  湖南日报:王船山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哪些意义?是怎样影响中国社会发展的?
  
  郑佳明:王船山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他沿袭孔孟而来,传承经典,吸收了大量文化精华。现实生活中又遭遇民族国家大变,这些经历在他的身上发生了剧烈的反映,但他的思想从未离开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大道,最重要的意义是对程朱理学起到了纠偏的作用。
  
  在他之前,宋明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在当时符合社会发展需要,但到后来走向了极端,压抑了人的个性。
  
  王阳明的“心学”,强调“良知”,强调个人的修养,在道德教化方面有积极作用。
  
  清朝统治者是少数民族政权,有一种强烈的政权焦虑,对外封闭,对内镇压,不准人们思考,万马齐喑。这个时候知识分子搞文字考据学,研究具体的经文,消磨了思考能力,直至发展到虚空,离开了地面,脱离了实际。面对列强入侵,世界巨变,“心学”、“理学”对现实无能为力。
  
  王船山主张与时俱进和经世致用,把思想拉回了实际,我们就把他叫做“经世致用”,所以,王船山将中国哲学引向了实际。
  
  哲学实际上就是一种价值观、宇宙观、一种认识论、方法论,涉及到人们对宇宙和世界的看法,它潜移默化地教化人,使人心性移动。
  
  王船山的思想很有魅力,后来,他影响了曾国藩父子,影响了那些湘军将领、一直影响到孙中山、谭嗣同,维新派的这帮人。再往后,蔡锷,黄兴都受到了他的影响,再后来,毛泽东把它阐述成“实事求是”思想,推向了中国。由此溯源,毛主席的思想和王船山思想在哲学上是一脉相承的。
  
  这就是王船山思想的启蒙意义,跟西方的自由主义、人权的启蒙不同,他启迪了中国人从虚空中落地,来跟着时代、跟着世界往前走,要不然咱们中国人一直在那个小环境里面自己过。
  
  所以,我把王船山称作是中国中世纪最后一个思想家,中国走向现代化的第一个思想家,意义堪比西方的但丁。
  
  湖南日报:如今,我们弘扬船山思想,有何现实的意义?
  
  郑佳明:王船山思想其实是实学,历史证明:落后是要挨打的。所以我们从器物、制度层次逐渐认识到这个问题,是王船山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我们国家要富强,要有科技,要有国家实力。他是务实派的人,魏源就是在他的思想上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现实主义、实用主义,他的思想都有。
  
  现阶段的中国,仍然在实学当中,依旧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坚持改革开放,我们要集中精力解决吃、穿、住、生活、生产的问题。现在说“接地气”,民生,社会,经济都要做好。我们需要针对现实,脚踏实地往前走。咱们国家只能搞实学,唯有实学,才能兴邦振国。
  
  湖南日报:船山思想如何传承?
  
  郑佳明:现在,我们对王船山思想普及不够,他的思想、生平、功绩不被大众所熟知,甚至连很多湖南人都不知道,这个是我们文化上的一个不足,我们应该给王船山一个很高的地位,好好地向孩子们宣传。
  
  学术界也应该对其进行更深入,更系统的研究梳理,把不同意见放一边,相同意见把它整理出来,时间长了就能慢慢形成共识,相信通过研究、学习,运用,我们能从王船山思想中汲取继往开的精神力量。
  
  红网:《船山学刊》创刊百年学者研讨船山思想与传统文化

(20日上午,《船山学刊》创刊百年暨船山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在长沙召开)

    
  上午的会议分为开幕式和主旨发言两个阶段进行。湖南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省社科联主席许又声发表书面讲话,省政府副秘书长陈小春致开幕词。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船山学刊》原顾问唐之享,省委宣传部巡视员李湘舟,省社科联党组书记、《船山学刊》主编周发源研究员,省社科联巡视员、《船山学刊》编委会常务副主任刘晓敏研究员,省委宣传部原巡视员、省社科联原主席郑佳明研究员出席会议。周发源向大会报告了湖南船山研究、《船山学刊》发展和本次会议的筹备情况,刘晓敏主持开幕式。来自国内多所高校的专家学者代表、省社科联干部职工代表、高校学生代表140余人参加会议。
  
  许又声在书面讲话中指出,湖南历来是一片文化的沃土,有着“文源深、文脉广、文气足”的美誉。千百年来,在三湘大地涌现了一大批“领风气之先”的杰出人物,王船山,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100年来,《船山学报》和《船山学刊》在船山思想的旗帜下,汇集了一大批专家学者和仁人志士,对船山先生的思想、生平、人格以及湖湘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一大批有分量、有影响的学术成果,对传承船山精神、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了特殊而重要的作用。《船山学刊》也因始终秉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历经百年沧桑而不衰,沐浴世纪风雨而弥坚,越办越有特色,越办越有影响,确实可喜可贺。
  
  他指出,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始终把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今天我们举办这次活动,就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论述的具体举措,目的是通过深入研究船山思想和船山精神,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文化滋养,为增强中华文化软实力提供精神力量。希望大家深入研究和大力弘扬王船山“即事穷理”的求实精神,努力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探索现实道路。希望大家深入研究和大力弘扬王船山“造化日新”的创新精神,努力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有力的学理支撑。希望大家深入研究和大力弘扬王船山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努力为书写中国梦的湖南篇章凝聚强大精神力量。希望大家深入研究和大力弘扬王船山“公义至上”的爱国精神,努力为维护国家的团结统一凝聚强劲正能量。
  
  会议第二阶段主旨发言由郭齐勇教授主持,会上,四川师范大学中国哲学与文化学院蔡方鹿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系张学智教授、华东师大哲学系陈赟教授、南京大学哲学院杨明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哲学学院邓辉教授分别作了题为“船山价值观与中华核心价值观”“王夫之《既济》卦阐发中的时代关切”“王船山对《礼运》大同与小康的理解”“论王船山的君子与小人之辨”“王船山之‘五经’关系论——兼析船山思想由崇朱而尊张之原因”的主旨发言。
  
  下午召开分组会议,会议共设两个分会场,与会代表、学者进行分组讨论。截至目前共收集了41篇会议文章,并由各发言人宣讲论文,会议过程中所有与会代表都在提问讨论中踊跃发言,就船山研究和《船山学刊》发展进行深入探讨。会议在积极热烈的氛围中圆满落下帷幕。
  
  此外,由红网、湖南社科网联合推出的主题为“广天下以新天下”——《船山学刊》创刊百年专题已正式推出,专题从“百年沧桑历程”“名家大家寄语”“刊庆专栏文稿”“百年代表论文”等篇章入手,以图文并茂的方式,生动展示《船山学刊》百年筚路蓝缕的办刊历程。
  
  《潇湘晨报》:专家齐聚长沙探讨船山思想
  
  8月20日,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湖南大学等高校的数百名专家学者共聚长沙,参与《船山学刊》创刊百年暨船山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湖南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省社科联主席许又声发表书面讲话。
  
  湖南省人大常委、湖南省社科联党组书记、《船山学刊》编委会主任、主编、研究员周发源向大会报告了湖南船山研究、《船山学刊》发展和本次会议的筹备情况。许又声在书面讲话中指出,举办这次活动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论述的具体举措。他希望大家深入研究和大力弘扬王船山的“即事穷理”的求实精神、“造化日新”的创新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公义至上”的爱国精神,创造出更多文化成果。在武汉大学国学院院长郭齐勇主持的主旨发言阶段,各高校专家分别作了“船山价值观与中华核心价值观”、“王船山对《礼记》大同与小康的理解”等的主题发言。下午的分组会议,共收集到41篇会议文章,与会代表、学者分两个会场进行讨论。
  
  《长沙晚报》:秉承船山遗风 光耀湖湘文化 百年《船山学刊》汇聚全国目光
  
  秉承船山遗风,光耀湖湘文化。在《船山学刊》创刊百年之际,省社科联联合湖南大学岳麓书院、衡阳师范学院等单位举办《船山学刊》创刊百年暨船山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20余所知名院校上百位专家学者昨日云集星城,围绕船山精神展开交流对话。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省社科联主席许又声出席研讨会。
  
  始创于1915年8月20日的《船山学刊》,历经百年而不衰,沐浴世纪风雨而弥坚。在创办百年之际,《船山学刊》汇聚全国目光。研讨会上,来自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等知名院校的五名学者作主旨发言。与会代表畅谈船山思想、船山精神,展开智慧交锋。记者获悉,截至目前,研讨会共收到相关论文40余篇,围绕“广天下以新天下”等主题,红网、湖南社科网将联合推出《船山学刊》创刊百年专题,展示《船山学刊》百年筚路蓝缕的办刊历程。
  
  《船山学刊》是传承湖湘文化的重要沃土,是当代文化强省、学术兴湘的重要阵地,许又声指出,要大力弘扬王船山“即事穷理”的求实精神、“造化日新”的创新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公义至上”的爱国精神,通过深入研究船山思想和船山精神,进一步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文化滋养,为增强中华文化软实力提供精神力量。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来源:红网

作者:青日

编辑:程赛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2015/08/24/3773843.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