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阶段湖南经济增长动力研究

来源:红网 作者:省统计局 编辑:程赛 2015-02-11 14:16:13
时刻新闻
—分享—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高速增长,湖南经济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常态,面临诸多新挑战和新机遇。本文旨在深入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全省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深刻把握未来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及动力源泉,为全省适应新常态,抓住新机遇,谋求新发展,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决策参考。
  
  一、改革开放以来湖南经济增长动力分析
  
  30多年来,湖南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经济建设取得辉煌成就。1978-2013年,湖南GDP由147亿元增加到24501.67亿元,年均增长10%;人均GDP由286元增加到36763元,年均增长9.1%。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支撑,除了制度红利外,主要来自供给和需求两大动力源。
  
  (一)从供给层面看支撑经济增长的动力。要素供给是指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主要包括资本、劳动和技术。从社会总供给的角度看,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劳动、资本投入和技术进步带动的生产效率的提高。改革开放以来,湖南逐步加大生产要素投入规模,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
  
  1、资金投入力度较大。一是金融支持力度加大。2013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由1978年末的64.46亿元增加到17774.99亿元。上市公司从无到有,2013年年末上市公司达87家。其中,境内上市公司72家,境外上市公司15家。直接融资总额达1420.5亿元,比上年增长19.5%。二是财力提供重要支撑。2013年,公共财政收入由1978年的27.98亿元增加到3307.3亿元;公共财政支出由1978年的24.46亿元增加到4635.5亿元,财政实力显著提升为满足经济发展需要发挥着重要作用。三是招商引资注入活力。湖南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规模迅速扩大,由1983年的26万美元扩大到2013年的87亿美元,年均增长33.5%。2013年末,在湖南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131家。内联引资成果明显,2002—2013年,累计实际引进境内省外资金154870亿元,其中,2013年实际引进境内省外资金2883.9亿元,增长17.0%。
  
  2、人力资源投入较多。一是劳动力资源充足。第六次人口普查(2010年)显示,湖南劳动适龄人口4770.49万人,比第三次人口普查劳动适龄人口增加1471.06万人;劳动适龄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比重从1982年的61.09%提高到2010年的72.61%。二是就业增加较多。2013年,湖南从业人员4036.45万人,比1978年增加1756.40万人。从业人员占全部人口的比重由1978年的44.1%上升到56.5%。2013年,全省城镇新增就业80.09万人,就业形势保持稳定。三是受教育水平提高。2013年,湖南普通本专科和普通中等学校在校学生为110.08万人和65.07万人,分别比1978年增加106.51万人和61.57万人;每万人口在校大学生人数为210.6人,比1978年增加203.6人。
  
  3、科技创新后劲增强。一是科技投入明显增加。2013年,各级财政科技拨款55.46亿元,是1990年的50.4倍。R&D投入强度明显上升。2013年,全社会R&D投入总量327.03亿元,比1996年增加40.9倍;R&D投入强度为1.33%,比1996年提高1.02个百分点。二是科技人才规模扩大。2013年,全省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01.21万人,比1988年增加20.98万人。其中,自然科学专业技术人员11.52万人,社会及人文科学专业技术人员89.68万人。从事R&D活动人员折合全时人员为10.34万人。三是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2013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3989.27亿元,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8.6%。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16.3%,比1999年提高12.9个百分点。
  
  (二)从需求层面看支撑湖南经济增长动力。湖南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消费和投资,内需是湖南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2013年,湖南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501.67亿元,按支出法核算,内需合计为25282.65亿元,其中最终消费11281.02亿元、资本形成总额14001.63亿元,外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是负效应,货物和服务净流出-780.98亿元。
  
  1、投资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湖南固定资产投资由1978年的20.15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18381.44亿元,年均增长21.5%。一是投资增长与经济增长具有趋同性。湖南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与GDP增速的波动几乎是同向的,投资增长率的变动先于GDP增长率的变动,二者的变化趋势和波动周期基本相同。2004—2013年,湖南GDP连续10年保持两位数的快速增长,得益于投资的拉动。2004—2013年,湖南投资年均增速28%,同期GDP年均增速12.8%。在资源数量以及技术水平既定的前提下,经济增长的快慢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投资总量的大小以及投资增长幅度,投资对经济增长有很强的拉动作用。二是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湖南投资率由1978年的28.9%上升到2013年的57.1%,提高28.2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8个百分点。1978—2000年,湖南投资率在28%—31%之间小幅波动;2001—2013年,湖南投资率快速上升,由31.1%上升到57.1%,提高26个百分点,年均提高2个百分点。随着湖南投资率的逐步提高,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节节攀升。2000—2013年,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3.1%提高到63%,对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达54.3%,成为拉动湖南经济增长的主力军。
  
  2、消费是经济增长的稳定器。一是消费需求显著扩大。2013年,湖南最终消费为由1978年的100.83亿元增加到11281.02亿元,年均增长7.7%;消费市场稳中趋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978年的54.84亿元增加到8940.64亿元,年均增长15.4%,比同期GDP年均增速快5.4个百分点。二是消费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2013年,湖南最终消费率为46%,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39.6%,拉动经济增长4个百分点。2000—2013年,湖南经济处于发展最快阶段,GDP年均增长11.8%,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为47.2%,平均每年拉动经济增长5.5个百分点。三是消费需求是缓解经济剧烈波动的稳定力量。消费需求的波动小于投资需求,且滞后于投资需求波动,所以消费需求的相对稳定是经济周期性波动的重要制约因素。在投资需求迅速上升时,由于消费需求上升相对缓慢,从而限制投资需求增长的空间,以致减缓投资需求的增长速度;而在投资需求迅速下降时,由于消费需求下降缓慢,在投资需求下降初期消费需求下降很少甚至维持不变,因而具有一种自发的对经济衰退的遏制作用。1978—2013年,湖南最终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速度基本稳定在5个百分点左右,在经济发展过程发挥了稳定器的重要作用。
  
  (三)从制度层面看支撑经济发展的动力。经济制度的变迁(包括经济体制革新、市场制度的变化、经营管理方式的创新、产权制度的变革等),对资源配置效率和经济效率的提高会产生重大影响,是影响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湖南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一系列改革措施,坚持从实际出发,坚持科学发展,加快富民强省。一是1978—1984年,改革重点在农村,湖南逐步放宽农村政策,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农产品收购体制进行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村经济取得长足发展。第一产业增加值由1978年的59.83亿元增加到1984年的128.28亿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43元增加到348元。二是1985—1991年,改革的重心由农村转到城市,湖南稳步推进企业改革、价格改革、财税体制改革和住房制度改革,不断释放经济发展活力。GDP由1985年的349.95亿元增加到1991年的833.3亿元,年均增长7.6%;工业增加值由110.05亿元增加到242.96亿元,年均增长9.4%。三是1992—200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湖南按照中央统一部署,加快制度创新,进一步扩大和发展市场经济,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极大解放了生产力,综合实力不断增强。1992—2002年,GDP由986.98亿元增加到4151.54亿元,年均增长10.1%。四是2003—2013年,自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到十七大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再到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湖南与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大胆探索符合湖南实际的发展道路,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发展各个领域,以分类指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总揽,实施“一化三基”战略,促进“三量齐升”,推进“四化两型”建设,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就,GDP由2003年的4659.99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24501.67亿元,年均增长12.5%,是改革开放35年来经济增长最快时期。
  
  二、未来湖南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及动力预判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湖南潜在经济增长率下滑,依靠廉价生产要素投入和大规模投资拉动的传统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传统的发展路径和动力已经发生深刻变化。要正确认识和把握阶段性特征,寻求新的增长动力,促进全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一)经济增长进入换挡期。目前,湖南经济增长进入换挡期,即由前期的高增长区间转变为次高增长区间。次高增长区间,一般指GDP增速在7%—9%之间,比高增长区间低一个层次。一是增速回落符合经济发展规律。长期以来,湖南经济依靠大量廉价劳动力、土地供给和巨大的资源消耗,主要依靠投资,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产能累积带动经济增长。随着经济总量变大,以及发展方式的不可持续性,高速增长的势头将会趋缓。从近几年湖南经济运行特征分析,转型升级十分紧迫、人口红利逐步减弱、投资率持续下降、消费需求增长困难、产能过剩等问题将在今后一段时期更加突出,由高速转为次高速增长将成为一种必然现象。二是潜在经济增长率下降苗头显现。从近年经济增长趋势看,我国经济呈现逐步回落趋势,湖南也不能独善其身。我国2010年GDP增长10.3%、2011年9.2%、2012年7.8%、2013年7.7%、2014年前三季度7.4%;湖南经济增长放缓也出现了一系列端倪,已进入调整阶段。近三年GDP增速分别为12.8%、11.3%和10.1%,2014年增速延续了近三年的下行态势,由2011年一季度的13.9%缓慢回落到2014年前三季度的9.2%。三是次高增长本质上仍属于较高增长。经济潜在增长率适度下降、增长阶段转换,反映了经济增长的客观规律。同时,次高增长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今后一段时期甚至更长时间,湖南经济增速保持在8%—9%的水平,须在稳增长的基础上更加重视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二)经济发展进入转型升级关键期。转型升级是使经济在结构优化基础上,增强经济发展长期动力的根本途径。今后一段时期,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全面提升湖南经济整体素质和抗风险能力尤为关键。一是产业结构加快升级。湖南工业化将进入中后期阶段,根据国际经验,这一时期最大的特征是第一产业比重下降到10%以下,第二产业比重上升到最高水平后开始下降,第三产业比重逐步加大。近年来,湖南大力推进转方式调结构,从最近三年三次产业结构变动情况看,产业结构加快升级的特征已开始显露。2013年,湖南第一产业比重为12.2%,比2010年下降2.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为47%,比2010年上升1.2个百分点,但比2011年和2012年下降0.6个和0.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为40.8%,比2010年上升1.1个百分点。然而,湖南对第二产业依赖程度过高,第三产业比重偏小,并且三次产业内部结构失衡,如第一产业中高科技农业占比、工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第三产业中现代服务业占比均偏低。湖南应抢抓机遇,做大做强现代农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发展文化创意、金融服务、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努力使第三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二是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出现回升。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加快转变,今后一段时期,投资由前期的高速增长转变为合理增长,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出现回升态势。一方面,长期以来投资拉动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导致环境污染大、资源消耗多、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这种发展模式是不可持久的。另一方面,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和城镇化进程加快都为消费需求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据测算,湖南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会吸纳70多万人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由于湖南城镇人口消费是农村消费的3.6倍左右,拉动最终消费增长潜力大。此外,国际经验表明,工业化中后期也是居民收入和消费快速提升的阶段,主要特征是居民消费需求不断扩张,居民消费结构快速升级,对文化、教育等精神文化产品需求快速增长,这都为湖南扩大消费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三是经济发展由投资推动向创新推动过渡。经济学中的竞争优势理论,把经济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即生产要素导向、投资导向、创新导向和富裕导向阶段。根据湖南经济发展实际判断,今后一段时期,经济增长将处在投资推动向创新推动过渡阶段。当前,湖南产业结构层次偏低、产品附加值不高、综合竞争力不强等,在很大程度上都与创新不够有关。今后一段时期,要获得更强的增长引擎,增强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关键就要摆脱对投资、资源等的过度依赖,而转向主要依靠高新技术、高素质人力资本和知识产权等创新要素驱动的轨道上来。
  
  (三)经济发展进入“四化”融合发展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在互动中实现同步、协调发展,才能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今后一段时期,湖南“四化”融合发展将进入新阶段。一是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的紧密结合,是工业化中后期的一个显著特点。国内外的工业化实践证明,新型工业化摒弃传统的先工业化、后信息化的发展模式,强调以计算机、通信、软件、电子商务为核心的信息产业与传统工业相结合,是在新的技术起点上实现高层次工业化的捷径。从今后一段时期湖南工业发展趋势来看,面临资源、环境压力加大,迫切需要发挥和利用信息技术的作用,丰富工业化的内涵,提高传统工业的技术水平,降低资源能源消耗,转变工业发展模式,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发展,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步伐。二是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城镇化的发展与工业化进程存在着互为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国际经验表明,城镇化与工业化之间呈现明显的正相关性。一方面,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基本动力。工业化主要是通过产业和就业转换效应、人口集聚效应和财富积累效应带动城镇化发展。另一方面,城镇化是工业化的重要促进力量。城镇化能够通过成本节约效应、市场扩展效应推动工业化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当前,湖南已经进入城镇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从一般规律看,在这个时期城镇化和工业化互动特征较为明显。湖南城镇化滞后工业化,还有很大发展潜力。三是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城乡一体化是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的重要体现。当前,湖南城乡结构不优主要表现为农业产业化、现代化水平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城乡社会事业、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发展不平衡。国内外经验表明,城镇化是推进城乡结构调整的根本出路。凡是城镇化水平高的地方,农村发展水平和农业现代化水平高,城乡一体化水平也高。湖南城镇化率在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将保持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左右的增速,在2015年有望超过50%,城市社会将逐步占据主导地位,这将为城乡结构转换创造十分有利的条件。因此,今后一段时期,湖南要抓住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契机,加快解决当前农村发展缓慢,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落后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
  
  (四)经济发展进入“三量齐升”攻坚期。今后一段时期,进一步做大总量、优化质量、提升均量,解决湖南发展不充分、不全面、不持续的问题,是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一是做大经济总量。无论是追赶全国平均水平,增强地区竞争实力,还是加快全面小康进程,都必须保持合理增速,加快做大总量规模。今后一段时期湖南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稳增长,防止经济过快下行风险,确保平稳渡过增长阶段的转换期,为转方式、调结构赢得时间和有利环境,力争经济实力再上新台阶。二是增强发展质量。经济健康发展必须是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当经济增长进入新阶段,支撑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已由生产能力的大规模扩张转向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当前评价经济发展质量的主要指标看,湖南经济质量在全国以及中部六省中均处于偏低水平,提升质量和效益的任务尤为艰巨。如2013年,湖南经济增长稳定性(经济波动率)-10.6%、工业化率40.8%、全员劳动生产率60723元/人、R&D经费投入强度1.33%、单位GDP能耗为0.8吨标准煤/万元,这些指标在中部排名靠后。要紧紧围绕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形成新的发展方式,强化创新驱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增强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协调性,努力提高GDP的含金量。三是提升人均均量。总体上看,湖南人民生活水平还不太高,人均主要经济指标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例如2013年,人均GDP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145元,居全国19位、中部第2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541元,居全国12位、中部第4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24元,居全国17位、中部第4位;人均固定资产投资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922元,居全国25位、中部第6位;人均进出口总额为378美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688美元,居全国29位、中部第6位。因此,湖南要努力缩小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居民收入等均量指标与全国的差距,特别是要围绕全面小康目标,稳步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力争到2020年人均GDP达到全国水平,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五)社会事业进入全面建设期。从发达国家经验来看,一个国家在经济较快发展的时期,往往也是社会各种矛盾较快显现的时期,比如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滞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农村发展落后于城市发展、城乡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等城乡二元结构矛盾较为突出;就业压力增大、劳资关系紧张、收入分配不公等问题日显紧迫,这些问题如果解决不好,会影响经济发展,给社会稳定造成极大危害。因此,今后一段时期,湖南社会建设将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必须以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为突破口,全面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综合预判,今后一段时期,湖南经济增长动力将发生较大改变,从供给方面看,要素投入受到制约,创新将成为新动力;从需求方面看,投资动力出现减弱,消费动力将提升;从产业方面看,工业贡献率下降,服务业支撑作用加强;从制度方面看,改革开放释放经济社会发展活力,继续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从社会建设方面看,由于居民的消费倾向与医疗、社保等民生改善密切相关,教育、科技发展直接影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竞争力,随着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将成拉动经济持续增长的新动力。
  
  三、促进湖南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努力强化创新驱动。一是加快完善创新机制。当前,产业升级与技术创新越来越融合为一体,要推进企业主导、市场导向的技术创新,完善产业技术研发创新机制。鼓励创新资源向企业流动,引导资金、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加强研发平台建设,加大对中小企业、微型企业技术创新的扶持力度,加快建立高校、科研院所技术成果向企业转化机制,推进传统制造向以研发为基础的制造转型。二是加大创新投入。2013年,湖南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为44.7%,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5.6个百分点,居全国第17位、中部第3位;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75个百分点。要加大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投入,引导企业逐步提高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鼓励金融机构探索设立科技支行,发展私人风险投资,鼓励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和科技保险,完善有效服务科技创新的专业化融资体系。三是加快成果转化。2013年,全省规模工业企业中,新产品产值比重仅为13.1%;全省应用科技成果的本土转化率不到70%,一些重大科技成果难以就地转化。要进一步完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和产学研合作体系建设,鼓励企业、投资机构和高校、科研院所组建合作实体,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大力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集中力量打造一批规模超千亿、具有国际竞争力、引领产业发展的创新型领军企业。
  
  (二)继续扩大社会需求。一是保持投资合理较快增长。根据湖南“一带一部”的新定位,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增加与城镇化、区域发展等相关的利长远、增后劲的农业、水利、交通、能源、环保、市政等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项目储备;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非竞争领域投资,强化项目资金保障;健全项目推进机制,改善投资环境;突出抓好重大项目特别是产业项目建设,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力度,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加强土地供应和房地产业的分类管理,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二是着力扩大居民消费。2013年,湖南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0.4个百分点,增长潜力较大。要不断完善消费设施,优化消费环境,增强消费信心,改善消费预期;加大消费信贷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在有效防控风险的前提下,开发多样化消费信贷产品;加快发展移动通信,鼓励电子商务创新发展,积极培育网络购物等新型消费业态;扩大餐饮、住宿、日用品等传统消费规模,多层次培育信息、医疗、养老、文化、汽车、家政等新的消费热点,增强消费的拉动作用。
  
  (三)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积极寻找新的产业支撑点,加快推动产业向高端引领、创新驱动、绿色发展转变。一是加快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按照国际经验,每1元现代制造业增加值相应需要1元以上的生产性服务业提供配套服务,2013年全省工业增加值与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的比例仅为1:0.433,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严重滞缓。要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努力消除限制服务业发展的体制障碍,鼓励服务创新,优先发展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等生产性服务业,促进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良性互动发展。二是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与国内其他省份相比,湖南工业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技术高端化、产业集群化、资源集约化推动制造业结构调整,依托大产业、大项目和大基地建设,着力提升产业链长的汽车、石化、工程机械等优势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打造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增强湖南的经济实力。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具有相对优势的产业实行重点突破,对规模尚小的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要加大扶持力度。三是做大做强现代农业。要创新农业发展模式,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着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培育休闲农业、旅游农业等新型业态;加强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培育扶持,不断完善农业服务体系,规范土地流转市场,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加强农民工职业培训力度,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四)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2013年,湖南城镇化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77个百分点,未来城镇化率有20个百分点以上的增长空间。一是构建现代城镇体系。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根据各地人口规模、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结构等特点,强化全省性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做大省域次中心城市和市州中心城市,努力破解制约县城和中心镇发展的制度瓶颈问题,构建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体系。二是加强城镇设施建设。加快城市道路、桥梁建设改造,加大供水、污水、雨水、燃气、供热、通信等市政地下管网,排水防涝和防洪设施以及电网的维护改造力度,提高污水和垃圾处理能力,扩大城市公园、绿地面积,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城镇建设道路。三是推进城乡一体发展。按照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的要求,制定适合湖南省情的城镇户籍政策;加强农业转移劳动力市民化保障体系,确保随迁子女平等教育权利,促进就业创业,逐步实现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统筹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环境治理,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增强农村发展活力,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五)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一是加快推进简政放权。不断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理顺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机制,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特许领域经营,完善公平公正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深入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完善事权、支出责任适应制度,构建多层次投融资体系;进一步放宽金融市场准入条件,推动利率市场化,完善金融监管,激发金融市场活力。二是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努力扩大外贸规模,优化出口结构;鼓励企业“走出去”,将研发、人才等高端市场要素与湖南产业链有机衔接起来,提高湖南产品在价值链中的位置。三是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通过实施积极的就业战略、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健全有利于内需潜力不断释放、投资消费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
  
  (本分析由湖南省统计局综合研究室发布,来源湖南省统计局官网湖南统计信息网。执笔:张世平 张正 朱继无 李跃辉 周颖江 邓海龙,核稿:李跃辉)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来源:红网

作者:省统计局

编辑:程赛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2015/02/11/3601701.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