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切实转变增长方式 谋求可持续发展

来源:红网 作者:省统计局 编辑:程赛 2014-12-23 09:40:55
时刻新闻
—分享—

  实现工业经济增长动力、质量和效益三者的协调统一,是新形势下工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湖南工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当前工业增长动力减弱、运行质量和效益下降等问题也逐步显露出来。现阶段,促进湖南工业增长动力的加快转换,不断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既是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提升湖南工业综合竞争力、实现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研究湖南工业增长动力、质量和效益问题,有着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本文运用数据模型方法,深入分析了湖南工业经济增长动力的演变,综合评价了湖南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及存在的不足,对加快湖南工业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提出了切合湖南实际的新型工业化发展之路。
  
  一、从生产要素看2001年以来湖南工业增长动力的演变
  
  根据新经济增长理论,资本投入、劳动投入和广义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三大生产要素。本文运用2000—2013年湖南工业的可比价增加值(产出Y,利用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对统计年鉴公布的总量数据缩减获得)、工业部门资本存量(资本投入K,采用永续盘存法计算)、工业部门从业人数(劳动投入K,直接采用统计年鉴公布数据)等指标数据,进行多次回归拟合得到合适的湖南工业C-D生产函数模型:,模型中0.5932和0.4068分别表示资本和劳动投入对工业产出的弹性。然后,将这两个弹性系数引入索罗经济增长模型,测算得出历年资本、劳动投入和广义技术进步对工业产出的贡献率。结果显示,2001—2013年,资本、劳动投入和广义技术进步对湖南工业增长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67.0%、2.9%和30.1%,历年的贡献率如下图所示。

  
  从上述测算结果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一)资本对工业产出的弹性高于劳动力投入弹性
  
  这一时期,湖南工业资本投入对工业产出的平均弹性系数比劳动投入弹性系数高出0.1864。资本投入每增长1个百分点,拉动湖南工业增加值增长0.5932个百分点,劳动力投入每增长1个百分点,拉动工业增加值增长0.4068个百分点,除这两个生产要素对工业增长的贡献外,其余部分则为广义技术进步的贡献。如,2010年湖南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2.4%,其中有17.4个(29.3×0.5932)百分点由资本投入拉动,有0.7个(1.7×0.4068)百分点由劳动投入拉动,其余4.3个百分点则由广义技术进步拉动。
  
  (二)资本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占据主导地位
  
  从总体水平看,三大要素对湖南工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由高到低排序分别为资本投入、广义技术进步和劳动力投入。首先,资本投入对工业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超过三分之二,达67.0%,占据主导地位,且整体呈现逐年走高的趋势,这一时期也是改革开放以来资本贡献最高的时期。其次,包括制度、技术、管理等在内的广义技术进步对工业增长的平均贡献率居次位,其贡献率约三成,走势上与资本贡献率呈此消彼长的趋势。再次,劳动投入对工业增长的平均贡献率最低,不足3%。
  
  (三)广义技术进步贡献率持续回落需引起重视
  
  2004年之前,广义技术进步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一度高于资本投入的贡献率,但此后技术进步的贡献率明显让位于资本投入的贡献率,且总体呈回落走势。一方面,从生产要素角度看,资本投入成为2000年以来湖南工业增长的主要动力,说明粗放式的资本拉动仍然是湖南工业增长的重要特征,而技术进步贡献率的停滞不前亟需引起重视。另一方面,虽然这一时期资本投入成为工业增长的主要动力,但资本投入贡献率的持续提高并未拉动工业增速的同步提高,反映出投资效率持续下滑,低效率投资对工业潜在增长率的提高形成明显制约。2001—2013年,湖南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2.3%(剔除价格因素后年均增长27.8%),而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9%,投资增幅明显高于工业增幅。2011年之前,资本贡献率走势与工业增速走势基本保持同步,而此后的走势出现背离,资本贡献率在进一步提高,但工业增速却大幅下滑,技术进步贡献率甚至出现负值,投资效率下滑至历史新低水平。可见,当前湖南工业这种广义技术进步贡献率让位资本投入、低效粗放的投资驱动型发展模式亟需转变,工业应加快实现由外延式增长向内涵式增长的转型。

  
  从历史经验看,包含制度改革、技术革新、管理优化等在内的广义技术进步是推动工业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实现工业增长中广义技术进步贡献率的持续提升,既要注重投资总量及增量,更要注重投资质量和效率,避免低效投资和重复投资;也要重视提高工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断引进和培育优秀人才,提升工业人力资本竞争力。更重要的是,要革除一切制约广义技术进步的不利因素和阻力,增强工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大改革力度,深入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高度重视科研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提高工业科技水平;大力引导工业企业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引进先进管理理念和体系,提升科学管理水平,等等。
  
  二、湖南工业增长质量及效益综合评价
  
  (一)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工业经济增长质量及效益是工业经济增长自身品质体现,它较集中地反映了工业经济增长的本质。工业经济增长质量及效益,既是数量扩张的过程,也是质量提高的过程,是数量和质量的有机统一,它包括工业经济素质、工业经济结构及工业经济运行状态等。本文拟从工业增长稳定性、经济效益及效率、科技创新投入及产出、产业结构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选取20个具有代表性的评价指标,建立湖南工业增长质量及效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如下表1。

  注:指标数据主要从《湖南统计年鉴》《湖南能源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中收集。
  
  [1]六大高耗能行业指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以及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6个大类工业行业。
  
  (二)综合评价方法及结果
  
  在对评价指标数据进行正向化、标准化和可比价处理基础上,本文通过对多种评价方法进行比较后,采用熵权法计算各指标权重,以确保指标赋权的客观性和科学性,然后将处理后的指标数据乘以指标熵权,求得各指标得分,最后加总得到各年度综合评价得分结果(即综合评价指数),如下图。

 
  从评价结果看,近年来湖南工业经济增长质量及效益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但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2005—2009年期间,综合评价指数在2006年、2007年较大幅度提升后,上升到了一个阶段性平台,表明全省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成效逐步积累和显现;2009年较2008年略有降低,这主要是当时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中央和地方实施强刺激的宏观调控政策,导致经济增长方式相对粗放所致,但评价指数总体仍比较平稳。2009—2013年期间,2010年综合评价指数较上年明显提升,表明全省工业在经过金融危机后,内在素质有所提高,工业运行质量上升至一个新的平台;之后,随着经济转型发展深入推进,工业发展环境、资源要素等制约增加,2011年以来的运行质量水平出现波动下行。这与前文中有关投资增速与工业增速走势相背离、投资效率下降的分析结论一致。
  
  (三)基于综合评价的湖南工业增长质量及效益变动分析
  
  近年来,湖南工业增长质量及效益综合评价指数总体呈上升走势,这主要得益于劳动生产率持续提高、研发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持续推进,以及绿色发展、集约发展的强力推动。
  
  一是劳动生产率逐年提高,劳动报酬总体相应增加。随着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生产力进步,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上升趋势明显,劳动报酬也基本同步增加。从生产率看,2005年规模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为9.63万元/年·人,2010年为21.73万元/年·人,2013年进一步提高到30.70万元/年·人,2010年较2005年年均提高17.7%,2013年较2010年年均提高12.2%。从报酬看,2005年规模工业从业人员年平均薪酬为1.53万元,2010年和2013年分别为3.78万元和4.14万元,2010年较2005年年均提高19.8%,2013年较2010年年均提高3.1%。
  
  二是创新发展得到重视,研发投入力度不断加大。随着全球产业科技水平不断进步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升级,重视技术研发,推动产品创新,成为企业保持核心竞争力、确保市场优势地位的重要手段。当前,湖南技术研发投入强度总体还处在较低水平,但纵向比较看,近年来研发投入强度加大的态势明显,全省R&D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由2005年的0.7%提升到2013年的1.33%。
  
  三是产业结构调整持续推进,工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工业投资中非高耗能行业投资比重,虽然有起伏波动,但总体提高趋势明显;而规模工业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比重则波动下降。从数据看,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2005年为29.0%,2010年为33.0%,2013年提升至40.8%;工业投资中非高耗能行业投资比重,2005年为47.5%,2013年提升至71.1%;规模工业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比重,2005年为41.0%,2010年为35.8%,2013年降至31.6%。
  
  四是绿色发展、集约发展持续推进。工业“两型”发展理念逐步强化,节能减排成效明显,社会效益稳步提高。从数据看,单位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持续降低,2005年完成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需要消耗2.88吨标准煤,2010年为1.36吨,2013年进一步降低到0.69吨。在单位能耗降低同时,工业主要废物排放量也明显减少。如2005年排放1吨污水仅完成规模工业增加值0.01万元,2010年提高到0.05万元,2013年进一步提高到了0.08万元,提升幅度明显。
  
  (四)2011年以来综合评价指数波动下降原因简析
  
  2011年以来,在工业运行环境不断变化的情况下,一方面工业结构调整、转型发展深入推进,成效比较明显;但同时,湖南工业内在素质尚未完全适应转型发展要求,尤其是缺乏核心竞争力,工业运行质量及效益,短期内未能随着结构的调整优化实现同步提升,从而导致工业增长稳定性下降,以及投资产出率的降低。
  
  一是工业增长的稳定性下降。2011—2013年,全省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为20.1%、14.6%和11.6%,逐年下滑。从各年月度增速看,2011—2013年年内月度最高增速与最低增速比,分别为1.41、1.49和1.43,增速波动大且呈上升趋势。与此同时,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波动幅度同样较大,2011年工业品综合出厂价格较上年上涨8.5%,随后的2012年、2013年又分别下跌0.9%和1.5%。
  
  二是企业经营效益水平下滑。2012年,全省规模工业企业利润较上年减少2.3%,2013年为增长14.3%,增幅较前几年明显回落。从经营效益指标看,规模工业企业总资产贡献率在2012年、2013年分别为22.4%和21.6%,分别较上年降低2.2个和0.8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在2011年、2012年、2013年分别为8.1%、7.1%和5.6%,分别较上年降低0.6个、1.0个和1.5个百分点。
  
  三是投资效率下降。2012年和2013年工业投资产出率分别为14.5%和15.5%,明显低于前几年40%左右的水平,表明随着结构性产能过剩加剧,传统生产要素投入对工业增长的拉动作用下降。这也说明,当前在市场机制倒逼和产业发展政策引导下,虽然全省工业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并取得一定成效,但与“新常态”的发展要求相比,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仍然任重道远。
  
  四是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支撑相对乏力。近年,面对工程机械行业持续回落,湖南积极培育和打造新的多点支撑产业发展格局,电子、医药、汽车、轨道交通等行业发展持续较快。但总的来看,这些产业规模还比较小,难以担当支撑全省工业加快发展的重任。2011—2013年,全省规模工业前十大行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33.6%、32.6%和31.6%,分别较上年降低0.2个、1.5个和0.2个百分点。
  
  三、实现湖南工业增长动力、质量及效益相统一的“四个转变”
  
  从近年增速走势看,“十一五”时期的湖南工业增加值增速总体上在较高平台运行,并在2010年达到了一个阶段性高点,但在进入“十二五”后,工业增速出现持续较快回落,2013年的湖南工业增速为11.1%,增幅仅为2010年五成左右的水平,2014年增速进一步下滑(前11月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仅为9.6%),以往持续高速增长的局面正被打破。结合实证分析看,这种增速持续下滑主要还是因为增长方式尚未得到根本改变,结构失衡、稳定性差、高投资依赖、收入分配不均衡等特征明显。当前,我国经济“新常态”进一步确立,工业在这种发展模式下,生产增速的持续下滑也就在所难免。实现湖南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转变发展思路,努力推动工业增长动力机制转变,实现工业增长动力与增长质量及效益的协调统一。
  
  (一)实现工业赶超型发展战略向质量效益型发展战略转变
  
  客观地看,改革开放以来,湖南工业经济推行的是以赶超型发展战略为基本特征的发展模式,这种战略主要解决的是规模增长问题,而不能解决增长质量和效益问题。要在规模增长的基础上,提高湖南工业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就必须使工业经济增长的战略,由追赶型增长战略转向低代价、高效率的质量效益型增长战略。一是实现战略思路由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型,实现工业增长以产业转型升级为核心,以自主创新为动力,以发展环境优化为保障,以提高综合竞争力为目标的转型。二是实现战略目标由低成本扩张型增长向高效率可持续型增长转型,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努力实现工业增长动力和质量、效益协调统一和发展后劲持续有力。三是实现工业生产由过度依赖物质资源向依靠人力资源获取增长的转型,突出强调人力资源、智力资源和技术进步作用的发挥,努力实现增长要素的转变,提升工业核心竞争力。
  
  (二)实现工业增长由投资拉动为主导逐步向投资、消费等协调拉动转变
  
  从拉动工业增长的三大需求看,从2003年开始,资本形成逐步代替了最终消费,成为湖南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量,但这种发展模式到现在已经难以持续。高投资率,一方面造成了投资效率持续下滑,高投入、低效益的问题十分突出;另一方面投资增长过快也成为了消费不足、产能过剩等问题的源头。湖南改变投资拉动的工业经济增长模式,应将建立适应消费需求升级的产业结构,作为工业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增长的根本立足点。把握和适应消费结构升级方向,引导传统制造业升级改造,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更新换代。另外,在进出口战略上,对当前湖南来说应该是追求国际贸易的再平衡,不应一味追求顺差,要将进出口对工业经济增长的作用,由为工业生产带来需求逐步转变为提高工业生产质量及效益。概括来讲,也就是实现工业增长由以往过渡依靠投资拉动,逐步转变为依靠投资、消费、进出口协调拉动,以适应“新常态”下工业增长动力转变的要求。
  
  (三)实现工业的外延式增长动力模式逐步向内涵式增长动力模式的转变
  
  从生产要素看,2000年以来,整体上资本投入贡献在湖南工业增长中占据主导地位,而广义技术进步则呈现出持续下滑的趋势,这种此消彼长的走势显然与工业可持续发展要求不相符。早期经济学者认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在于资本积累,尤其是赶超型国家必须依靠不断扩大的资本投入实现自身经济规模的扩张(外延式增长),而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则认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应当依靠扩大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实现知识创新,从而实现经济内涵式增长。随着湖南工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也就是在新常态发展特征日益强化背景下,以资本驱动的增长模式必然难以为继。在形势倒逼下,必须推动湖南工业增长由依靠资本驱动的外延式增长,向依靠广义技术进步的内涵式增长转变。而实现内涵式增长,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要在人力资本积累、完善体制机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强科学管理和提高资本效率等方面着力,切实增强湖南工业增长的内生驱动力。
  
  (四)实现工业发展体制由速度扩张型体制向质量效益统一型体制的转变
  
  以往湖南工业发展体制遵循的速度扩张型为主导的体制模式,是造成当前工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缓慢,增长动力与质量、效益不协调的深层次体制原因。下阶段,要实现湖南工业增长动力、质量和效益相统一,必须实现速度数量型体制向质量效益型体制转变。一是推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改变单纯依靠数量增长指标的绩效激励模式,增加工业质量和效益考核指标。二是推动投融资体制改革,解决投融资的行业部门化和地方行政化体制,建立投融资的市场化机制。三是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市场的外在压力促使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智力积累;打破行业、地区和部门垄断,发挥竞争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四是推动科技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科研院所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形成科技创新的整体合力。
  
  四、政策建议
  
  (一)转变增长方式,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
  
  湖南工业要逐步形成投资、消费、进出口协调拉动的发展格局。把面向市场终端消费作为工业发展的基本立足点,逐步提高消费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立足建设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将“四化并举”作为工业保增长和调结构的战略基础,也作为扩大消费的重要补充。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抑制部分行业盲目扩张,防止出现新的产能过剩。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发展循环经济,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和产出率。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可循环”原则,抓好工业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加强工业“三废”综合利用和重点工业污染源治理。按照结构调整要求,重点抓好企业准入和退出,逐步淘汰落后产能。
  
  (二)实施创新驱动,打造工业增长新动力
  
  湖南工业应坚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制定并认真落实相关扶持政策,激励和引导企业注重研发投入,提升创新水平。充分发挥政府资源优势,加快省内工业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建设,引导科研院所等逐步成为工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智力支撑。引导资金和人才等要素向企业聚集,形成高效多样的企业创新投入机制。鼓励产业联盟发展,实现产业链上各环节的合作创新。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大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培育一批自主创新型企业群体,鼓励企业开展原始创新,加强重大装备、高新技术、优势传统产业为主的集成创新。在湖南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或领域,组织实施技术重点攻关,力争取得新突破,引导企业在创新活动中加强分工协作,促进形成以大企业为龙头的创新链。
  
  (三)坚持科学导向,提高运行质量及效益
  
  从工业增长质量及效益综合评价体系涵盖的要素出发,促进下阶段湖南工业运行质量及效益提升,也应在以下几个方面重点加强:一是提升工业增长的稳定性。应从战略角度对待工业增速,着眼长远,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和发展目标,积极适应新常态。二是提高经济效益和效率。积极引导企业坚持效益、效率导向,推行科学管理,提高单位产出,强化成本管控。三是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注重引导企业增强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和忧患意识,促进企业提升投入水平,加大政策激励,多措并举,尽快提高科研投入强度和产出水平。四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从战略全局上重视转型升级问题,加大新兴产业尤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扶持培育力度,进一步强化低端落后产能的改造升级和淘汰力度。五是促进可持续发展。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工业体系,提高资源产出水平,降低资源、能源等物耗水平。
  
  (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逐步释放工业新红利
  
  当前,支撑工业增长的廉价劳动力、土地、资源、环境等“初级红利”正逐步消失,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也积累了一些新的“高级红利”。如,工业门类日益齐全,装备制造业水平大幅提升,产业配套协作能力日益增强;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者和专业技术人员越来越多,人力素质大大提升;以园区为主导的产业集群不断壮大,产业发展环境和条件稳步改善;居民收入水平正逐步提高,消费结构加快升级,等等。可见,湖南工业仍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只要湖南工业能建立起与这些新的要素禀赋条件相适应的产业结构,那么这些新的“高级红利”也必将加快释放,从而推动湖南工业实现长期平稳较快增长。确保这些“高级红利”有效释放,关键还是在于体制机制改革,而改革的核心内容就是要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保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本分析由湖南省统计局工业处发布,来源湖南省统计局官网湖南统计信息网。执笔:张吉世 谭兵农,核稿:周颖江)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来源:红网

作者:省统计局

编辑:程赛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2014/12/23/3556361.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