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廖小平:亟需构建生态文明价值体系

来源:红网 作者:廖小平 编辑:程赛 2014-12-15 14:12:24
时刻新闻
—分享—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目前,修改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土壤污染防治法等已列入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环境保护部定期在其官方网站干部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污染问题的督办查处结果;最高人民法院、中国人民检察院出台的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司法解释正式施行,对于触犯多个罪名的环境污染犯罪行为,司法审判依法“从一重罪处断”。这是生态文明建设制度化、法制化的保障。
  
  生态文明不仅需要制度保障,因而需要构建其制度体系;而且也需要价值支撑,因而需要构建其价值体系。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往往遇到价值瓶颈。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既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更是思想观念的一场深刻变革。
  
  以人为本:生态文明的价值核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的根本大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既是民生也是民意。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障民生,改善生态环境就是改善民生。
  
  仁民爱物:生态文明的价值关切。孟子指出:“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这里涉及“亲”、“民”、“物”三种不同的对象,对待这些对象又有“亲”(以亲情相处)、“仁”(以仁爱之心相待)、“爱”(以珍惜爱护之心相待)三种价值立场和价值态度。不仅要对“亲”(家庭伦理领域中的成员)、“民”(一般社会成员)要给予价值关切,而且对广义上的“物”也应当有一种珍惜、爱护(“爱”)之情。宋明时期理学家们进一步提出“民胞物与”、“仁者与万物一体”等观念,意味着将世界之中一切对象都理解为与人相关的对象,并赋予它们以相应的价值意义,这一看法的内在要求是对人之外的其他对象给予应有的价值关切。(参见杨国荣:《天人共美:一种生态理念》,《文汇报》2013年12月9日)自然的内在价值。
  
  生态优先:生态文明的价值取向。生态价值优先于经济价值。201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并回答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在谈到环境保护问题时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只要金山银山,不要绿水青山”,任何经济增长都依靠资源的消耗,都存在着某种程度的环境污染,要增长就要与环境发生矛盾。因此,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就成为解决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矛盾的关键。一些地方、一些领域没有处理好经济增长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以无节制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导致能源资源、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究其原因,关键是没有真正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政绩观。“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习近平同志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论断,进而把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满足人们需求统一起来,更高地举起了生态文明的大旗。其一,“绿水青山”是人们的基本需要;其二,“青山绿水”可以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要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牢固树立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由奔小康到要健康,对干净的水、清新的空气、安全的食品、优美的环境等要求越来越高。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这是第一次将“生态产品”的概念写进党代会报告,体现了党对人民群众渴望优质生态产品、优良生态环境迫切要求的积极回应,同时也对各级政府加大环保投入、保障基本环境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不断夯实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基础,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小康,让人民群众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梦想成真。近年来,我国城市居民对宜居性的考虑已经在慢慢赶超那些我们概念中传统的幸福因素,比如人均GDP、经济水平和教育资源。公众对生态安全的优先性考虑,其实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生态瓶颈”在微观层面的反映,是生态困境在个体生活中的真实投射。这提醒着我们,环境治理对于基本民生的极端重要性、转变发展方式的极端紧迫性。良好生态即是最普惠的民生,这是对狭隘民生观念的纠正。在中国的基层治理中,常常出现以发展经济、提升GDP、拉动就业为名而变相纵容污染、消极治污的情况,这其实是一种将民生与生态对立起来的偏执,一种有发展就有污染、无污染就无发展的狭隘,是今天环境问题越来越严峻的思想认识根源,也是未来在建设“美丽中国”道路上必须破除的思路。
  
  生态与文明共生:生态文明的价值基点。生态价值与文明价值的相生相长。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这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经验教训的历史总结,体现了对人类发展意义的深刻思考,显示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高度的文明自觉和生态自觉。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就深刻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
  
  生态文明普惠性:生态文明的价值共享。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201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一般概念中,公共产品包括医疗、养老、教育、交通等方面,地方政府据此评价自身的公共治理水平,也习惯于把这些方面的改善与进步看成政绩。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跃升,随着环境污染对经济发展制约作用的展现,生态治理也应该纳入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成为衡量政府作为、领导干部个人素质能力的标准。
  
  因此,构建生态文明价值体系,必须实现文明价值观的历史性转变。
  
  (作者系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为伦理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企业文化。)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来源:红网

作者:廖小平

编辑:程赛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2014/12/15/3549786.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