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学湘军三十年:崛起 辉煌 奋进

来源:红网 作者:向志柱 编辑:王小杨 2014-05-20 13:46:10
时刻新闻
—分享—
  三湘四水,钟灵毓秀。屈骚神韵导引于前,湖湘文化惠泽于后。湖湘文坛大家辈出,湖南文学云蒸霞蔚。从1978年到2008年的三十年,中国经历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历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主义文艺从复苏走向繁荣,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和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书写了中国人民的心灵历史。作为改革开放30年文学主力军的文学湘军,也走过了崛起、辉煌、奋进的30年。
  
  20世纪80年代:“文学湘军”崛起,进入黄金时代
  
  进入新时期,一批老作家焕发青春与活力,周立波、康濯、未央、刘勇、任光椿、周健明、谢璞等重操宝刀,创作了一批有影响的佳作。中青年作家迅速崛起,创作旺盛。改革开放最初的12年,创作出版长篇小说80多部、中篇小说近500部、短篇小说6000多篇,诗歌、散文、报告文学等也都有很大的发展。作品数量空前增多,质量也大大提高。湖南作家在全国性的文学大奖评选中,获奖30多次。首届茅盾文学奖,莫应丰的《将军吟》和古华的《芙蓉镇》双双折桂。全国优秀短篇小说的年度评选中,周立波的《湘江一夜》、叶蔚林的《蓝蓝的木兰溪》、韩少功的《西望茅草地》、古华的《爬满青藤的木屋》、韩少功的《飞过蓝天》、蔡测海的《远处的伐木声》、彭见明的《那山那人那狗》、刘舰平的《船过青浪滩》、何立伟的《白色鸟》,在1979至1985年连续七届9部作品获奖,成为全国唯一的“七连冠”省份。叶蔚林的《在没有航标的河流上》、孙健忠的《甜甜的刺莓》、水运宪的《祸起萧墙》、谭谈的《山道弯弯》等4部小说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孙健忠的《留在记忆里的故事》、《醉乡》、石太瑞的《石哨》、《鹰之歌》、蔡测海的《刻在记忆的石壁上》、《麝香》、凌宇的《从边城走向世界》、贺晓彤的《美丽的丑小鸭》、吴雪恼的《姊妹仨》、颜家文的《种在屋檐下的瓜秧》、《悲歌一曲》、钟铁夫的《女人无泪》等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未央的《假如我重活一次》、石太瑞的诗歌等获得全国优秀诗歌奖,萧育轩的《乱世少年》获首届全国儿童文学奖,翟禹钟等人的报告文学《彭大将军回故乡》获全国首届优秀报告文学奖。张扬的《第二次握手》在“文革”期间被广泛传抄,正式出版后总印数多达430万册,感动了整整一个时代。任光椿的历史小说《戊戌喋血记》,首开文坛近代长篇历史小说之风。韩少功率先提出“文学寻根”口号,创作了《爸爸爸》等重要作品,成为全国“寻根文学”的代表性人物。陈芜的《牛多喜坐轿》、陈健秋的《梅子黄时》、水运宪的《为了幸福,干杯》、甘征文的《八品官》、叶一青和吴傲君的《喜脉案》、陈亚先的《曹操与杨修》、冯柏铭的《深宫欲海》等戏剧文学作品相继获得全国剧本奖,“戏剧湘军”初露峥嵘。正是湖南作家的整体性崛起、大面积获奖,使湖南作家获得了“文学湘军”的美誉,标志着湖南文学进入了黄金时代。
  
  20世纪90年代:调整巩固,稳步前行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从整体来讲,湖南文学在调整和巩固中前进。这期间共出版、发表长篇小说300多部,中短篇小说集400多部,诗歌、散文集600多部,纪实文学100多部,少儿文学200多部,影视文学120多部(集),文艺理论、评论著作60多部。90年代初开始,陶少鸿、刘春来、翁新华、姜贻斌、匡国泰、屈国新、林家品等“七小虎”整齐亮相,展示了新生代作家的实力。90年代中期以后,湖南作家队伍出现了三个特色鲜明的作家群,即60年代作家群、女作家群、儿童文学作家群,其中儿童文学作家群影响最大,被誉为“童话湘军”。庞敏的散文《淡淡的白梅》、汤素兰的童话《小朵朵与半个巫婆》和《笨狼的故事》先后获得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小说创作继续保持长盛不衰的态势。长篇小说有彭见明的《玩古》获全国“八五”期间优秀长篇小说奖,向本贵的《苍山如海》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和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此外,孙健忠、石太瑞、蔡测海、贺晓彤、彭学明、肖仁福、隆振彪、彭世贵、龙长吟都获得了“骏马奖”。残雪体验独异,在文学界别树一帜,被美国和日本文学界认为是20世纪中叶以来中国文学最具创造性的作家之一。唐浩明从90年代开始,连续推出了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杨度》、《张之洞》,勾画出一大批历史人物的个性特征和心灵史,显示出一种独特的历史眼光,《曾国藩》获首届姚雪垠长篇历史小说奖;《杨度》获“八五”期间全国优秀长篇小说奖。“七月派”老将彭燕郊七十高龄时创作的长诗《混沌初开》、《生生:多位一体》在诗歌界获得很高评价,研究者称之为“彭燕郊现象”。老诗人于沙佳作不断。90年代以来,散文创作也显示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强劲势头,叶梦、李元洛、王开林、彭学明、梁瑞郴、刘鸿伏、冯伟林等人的散文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诗歌创作取得较大成就,江堤、匡国泰、彭国梁等人的“新乡土诗”蔚为大观。戏剧创作有10多部剧作获得曹禺戏剧文学奖和文华剧作奖,在全国占有一席之地。
  
  新世纪:连获大奖,雄风再起
  
  \进入新世纪,尤其是2004年湖南省作协第六次代表大会之后,新一届作协领导班子为繁荣发展湖南文学做了大量工作:坚持并完善了毛泽东文学奖和青年文学奖的评选工作,创办文学期刊《文学界》和湖南作家网,组织作家采风,扶植重点作品,召开青年作家创作会议等,湖南文学出现了新的面貌。备受文坛瞩目的“五少将”(谢宗玉、田耳、马笑泉、沈念、于怀岸)锋头强劲,频频在《人民文学》、《收获》、《当代》等大型期刊亮相,成为重要新生代力量。长篇小说创作引人瞩目。王跃文相继推出《国画》、《梅次故事》等“政治文化小说”,在现实题材开掘与表现方面令人耳目一新;阎真的《曾在天涯》、《沧浪之水》、《因为女人》,构成了当下“知识分子困境三部曲”,揭示了当代知识分子在世俗化潮流中的心路历程,反响较大;陈启文的《河床》受到广泛关注;肖仁福的《官运》、《位置》等引发阅读热潮。在沉寂多年之后,湖南作家开始了持续的获奖之旅。田耳的中篇小说《一个人张灯结彩》、欧阳友权的文艺理论专著《数字化语境中的文艺学》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实现了该奖设立以来湖南原创作品零的突破,皮朝晖的长篇童话《面包狼》获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张心平的报告文学《发现里耶》和黄爱平的《黄爱平诗选》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唐浩明的《张之洞》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和姚雪垠长篇历史小说奖,彭燕郊获中国散文诗终生艺术成就奖,聂鑫森、陈启文等在全国小小说奖、冰心散文奖、老舍文学奖等评奖中频频折桂,等等,这些都成为文学湘军重新崛起的重要标志。在影视文学方面,《雍正王朝》(刘和平等)、《乾隆王朝》(水运宪、陈亚先等)、《恰同学少年》(黄晖)等电视剧在全国热播,进一步拓展了文学湘军的影响力。
  
  经验总结与未来展望
  
  30年来,文学湘军始终与历史同行,与人民同心,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也创造了宝贵的经验。
  
  解放思想、拥抱时代是文学湘军创作的灵魂。湖南作家深受近世湖湘文化既感时忧国又敢为人先的传统熏染,在新时期文学界率先吹响思想解放的号角,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张扬的《第二次握手》突破“禁区”,对“四人帮”的罪恶文艺政策进行了抵制和挑战;莫应丰的《将军吟》第一次正面描写“文革”的灾难;水运宪的《祸起萧墙》等直面改革现实;未央的《假如我重活一次》道出了时代的心声。20世纪80年代湖南作家的接连获奖与当时的社会人文环境有关,更与湖南作家走在时代前列、引领文坛风气有关。最近田耳的《一个人张灯结彩》,也是着笔底层人物、契合了以人为本、人文关怀的时代潮流。
  
  立足本土、深耕传统是文学湘军创作的优势。20世纪80年代初作家普遍接受和认同沈从文、周立波的成功创作经验,在乡土民俗风情画卷中折射时代社会生活,古华、叶蔚林、孙健忠、刘舰平、蔡测海等作家的创作就集中体现了这一特点。20世纪80年代末,湖南作家高举“寻根文学”的大旗,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创作了一批具有开拓意义的现代派作品。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唐浩明为代表的历史小说创作深入开掘传统文化资源,获得极大成功。阎真、王跃文等则在对现实的精细描摹中烛照人性的幽暗与丑陋,既有逼真的写实性,又有很强的超越性。
  
  建设队伍、力推新人是文学湘军繁荣的根本。20世纪80年代湖南文学的辉煌,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作家队伍的强盛。周立波、未央、孙健忠、谭谈、弘征、韩少功、肖建国等老中青作家,三代同堂,蔚为壮观。为重振文学湘军雄风,近年来,湖南作协在队伍建设上下了很大功夫:连续举办7期青年作家研讨班,培训300多人;扶持青年作家创作;评选湖南青年文学奖;加强对青年作家作品的关注与研讨;大力吸收青年作家加入作协组织,包括大胆吸收高中生和网络写手进入作家队伍等等。长期以来,湖南的文学评论队伍实力雄厚,成果迭出。凌宇的沈从文研究、李元洛的诗歌美学、胡光凡的周立波研究、胡良桂的长篇小说研究、龙长吟的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欧阳友权的网络文学研究,都不同程度地对湖南文学的创作起到了推动作用,罗成琰、谭桂林、钟友循、余三定等学院派研究也给湖南文学以有益的启发。为整合评论队伍,省作协成立文学评论委员会,举办了多种多样的文学评论活动,使评论与创作出现了共生共荣的良好局面。
  
  领导重视、八方支持是文学湘军繁荣的保障。历届省委、省政府的亲切关怀以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促进了湖南文学的发展和繁荣。一是始终为湖南作家提供宽松的创作环境。二是加强硬件建设。先后建成毛泽东文学院、湖南作家创作基地。三是组织、出版大型丛书。编辑出版了《湖南新时期十年优秀文艺作品选》(1989)、《当代湖南作家作品选》(1997)、《当代湖南文艺评论家选集》(1999)、《当代湖南戏剧作家作品选集》(1999)、《文艺湘军百家文库》(2000)等,集中展示了文学湘军实绩。四是加大财政投入,支持开办中青年作家研讨班,实施重点作品扶持工程,支持办好《湖南文学》、《文学界》、《小溪流》,支持设立毛泽东文学奖、湖南青年文学奖、张天翼儿童文学奖等。在湖南文学崛起和走向辉煌的过程中,《湖南日报》、《芙蓉》、《理论与创作》等报刊也作出了重要贡献。
  
  回顾峥嵘岁月,湖南作家满怀欣慰;展望美好前景,文学湘军奋而起行。当前,湖南文学面临一个新的发展契机。我省正在加快科学发展、富民强省的进程,提出了建设文化强省的宏伟目标。文学必将进一步创造大发展、大繁荣的良好局面。为此,广大作家须进一步增强文学使命感和责任感,不断开掘本土人文资源的新空间,深入体察和生动表现个体生命的丰富和鲜活,创作出具有深刻思想内涵、深厚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的优秀作品;要优化文学创作格局,实现各类文学整体推进、全面繁荣;要顺应文学环境的新变化,在坚守作家创作个性的同时,通过多种渠道提高文学湘军的社会影响力;要充分利用资源,广纳八面来风,形成有关部门和全社会关心和支持文学事业的良好氛围。
  
  “挥毫当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在科学发展、富民强省的大潮中,文学湘军必将大有所为,湖南文学必将再创辉煌。
  
  (作者系湖南省社科院研究员、《求索》杂志社社长)

来源:红网

作者:向志柱

编辑:王小杨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2014/05/20/3354750.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